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当诗遇上了远方 江苏的“文旅融合”可以这么玩
2018-04-03 10:44:00  来源:荔枝网  作者:张倩  
1
听新闻

  在南京博物院品味传统与创意的融合,在宜兴湖㳇镇体验被“茶圣”点赞的茶香,或者在苏州古城水乡画卷里赏一段昆曲……当诗遇上了远方,在美景中品读文化,也让百姓的美好生活更具质感。3月30日到31日,“文旅融合看江苏”全媒体主题报道活动在南京、无锡、苏州多地采访,江苏正在探索着文旅融合的新路径。

  当心灵之旅遇上文化实体

  刚过九点,作为国家4A级景区的南京博物院已是游人如织,全年龄段的游客都能在这里找到独特的文化趣味。“参观博物馆的体验,本身就是一种旅游的形式”。南博副院长王奇志说,“比如说吴文化,我们可以把苏南的博物馆资源利用起来,在博物馆里看春秋时期文物,在野外看春秋时期城址,在考古遗址还能看到当时普通人生活状况。这样一路看下来,不仅丰富了文化内涵,对吴文化也将有一个全新的感性认识。”

  300万人次,这是南博如今的年均接待游客数。王奇志补充,“与参观人次相比,我们更应该重视公众的逗留时间和观后评价,这样才能在潜移默化氛围中,让观众更好与历史对话。对我们来说,更要在展览内容上抓住参观者的心,挖掘出展品背后的故事和历史文化内涵。”

  文物背后的故事,在南博文创产品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根据明代文物金蝉玉叶发簪开发的书签,因其“金枝玉叶”的良好寓意受到热捧。王奇志解释,“和传统旅游纪念品先比,博物馆文创产品的意义更在于拉近观众与博物馆的距离,加深公众对博物馆的文化认同感。”

  茶文化之旅里的历史温度

  在宜兴市湖?镇,这里有氤氲千年的茶香。由一家建于1958年的国营老茶厂改建而来的阳羡贡茶院,就是当地的茶文化综合体。古琴、香道、汉服……在1000平方米的茶文化体验馆里,还不定期的上演雅集。

  “清明节期间,我们贡茶院将启动‘采、制、品’的精品主题旅游。两天时间内,游客从自己采茶到动手制茶,直到亲口品尝一手制作的阳羡茶,从中感受茶文化的博大精深。”作为贡茶院的“掌门人”,贾晶超从小是看着祖辈种茶、采茶、制茶长大。接手贡茶院后,一次去日本的经历,让他感慨颇多,“全息投影技术的运用,工匠精神的执着,那我一下子就被他们的茶道文化吸引了。那时我就感觉,中国的茶文化有太多可以说,但目前我们说的、做的还不够好。”

  回国后,贾晶超将贡茶院做了一番变革,将文化与旅游深度结合,试图打造文旅融合的创新之地。“明显感觉到人们在旅游中探知文化的诉求,这与贡茶院的未来规划不谋而合。除了‘采、制、品’项目,亲子游、农家乐都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当茶香弥漫开,窗外,抬眼处就是唐贡山——宜兴在唐代出产贡茶的地方。当年,正是茶圣陆羽的举荐,阳羡茶才被定为贡品。历史,就这样在不经意间,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这样的一趟旅游体验,有文化的底蕴,更有历史的厚度。

  “拈花一笑”中的文化基因

  无中生有的方法,怎样让原来一片荒芜之地变成大美境界的旅游目的地?这一过程中,主要还是靠真正能够洞察市场、对文化旅游产业非常熟悉的操盘手来做创意策划。

  走进无锡灵山小镇的拈花湾,仿佛就能感受到无处不在禅文化的静静流淌。景区内堪称一步一景,以实景情境禅意生活秀的形式,让游客体验涧水禅音、闲心观琴、戏曲妙音、晨钟暮鼓等穿越时空的传统生活漫游。

  对于拈花湾的文化体验,拈花湾文投公司总经理陈琪对记者说,“包括做心灵度假的产品,就是为了围绕‘禅意旅居目的地’的主题来打造全国独一无二的经典,而不是照搬其他地方的现成经验。”

  当下,旅游市场正处于从观光旅游到休闲旅游的转型期。拈花湾正是把准了这样的时机,把“禅文化”进一步演变为简单、快乐、健康的生活方式。行走在拈花湾中,青苔、竹篱笆、茅草顶等众多让人忍不住拍照留影、发到社交平台的细节随处可见。陈琪告诉记者,有了好故事,如何精细化的做好落地,同样重要。“就以竹篱笆来说,可能很多人会觉得做这个很简单。但我们在附近找了很多人做,都做不出理想中的效果。最后,我们去日本找了两位70多岁竹篱笆师傅,请他们教我们的工人做,才有了现在的呈现。”

  文旅融合,正成为当下的一大热词。在文旅项目渐有遍地开花之势的当下,专家也发出提醒,城市遗产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瑰宝,既然历经千年流传至今,那我们就有责任保护好、传承好。

  在苏州,阮仪三大讲堂负责人阮湧三用“外婆桥”比喻道:“外婆桥、外婆桥,外婆终有一日会离开我们,但桥要一直存在,不能等人回来时看到,外婆走了,桥也没了。”阮湧三直言,旅游发展决不能破坏城市遗产的传承,而应该让游客在旅途中感知文化,学习历史,保护城市遗产,让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江苏新闻广播/张倩)

标签:
责编:韩震霞 崔欣
上一篇
氵父镇大力推动“文旅融合”新模式">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