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痴痴为党干一生——记徐州贾汪区马庄村原党委书记孟庆喜
2018-05-24 15:52: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王 岩 郁 芬  
1
听新闻

  编者按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加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提升组织力,关键在带头人。在江苏的改革发展中,正是一大批扎根基层的党组织带头人,在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区、社会组织里一干数十载,开拓进取、艰苦创业、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人公道正派、忠诚为民、担当奉献的优秀品质。

  为了弘扬先进,传承好这些老支书精神,省委2018年党建创新重点项目特别开展“寻找老支书精神”活动,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更好地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本报今起开设“寻找老支书精神”专栏,为读者介绍这些可亲可敬的老支书故事,也欢迎读者提供线索,让更多的老支书精神传扬开来、传承下去。

  5月14日上午,马庄。一拨又一拨参观团,涌向这个被总书记点赞的村庄。72岁的孟庆喜站在人群中,应大家的要求,一遍遍激情讲述着村子的变迁。他这个“老支书”,一干就是30年,即使退下来快两年了,依然在发挥余热。

  村委会大院内,孟庆喜雄浑的嗓音一直在回响,过去的一幕幕仿佛就在昨天。当年,他提出“文化立村”的理念,让曾经落后的马庄,成为如今中国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旗帜,实现了两个文明的比翼齐飞。

  “农村工作是个良心活,要干就干好,必须要执着,要有股子痴劲。”孟庆喜就是这样,痴痴地奋斗了一生。

  痴心向党,牢记使命有定力

  时间回到1986年。马庄迎来了建国以来的第四任书记——养鸡大户孟庆喜。领导对他说了一句话:要是不困难,就不找你了。

  当时的马庄,可是一个“烫手山芋”。论经济水平,在全镇18个村排名第13位,村民自嘲为“第三世界领头羊”;论家底,全村只有4台废旧拖拉机和设备陈旧的砖厂,还欠下银行46万元。

  而那时的孟庆喜,可是村里的“万元户”,是人人羡慕的致富能手。正在他准备发展循环农业做大做强之际,一纸任命来了。

  “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谁叫咱是党员,干!”孟庆喜下定了决心。他给家人说,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公私不能兼顾,便用了一周时间把养鸡场处理掉了。

  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孟庆喜随时做好准备。他是63届初中毕业生,当年在村里算是文化人。作为家中老大,他放弃继续读书的机会,回村劳动挣工分。因为勤奋肯干,表现出色,孟庆喜曾得到多次进步的机会,却在特殊年代因为种种原因被搁置,直到1970年才成为村里的民兵营长兼大队团委书记。

  面对这些,他从不抱怨,始终痴心一片。

  当上领头人,孟庆喜第一件事就要给马庄“拔穷根”。他带着干部们连开三天会,分析马庄拥有煤炭的优势,打算发展“黑色经济”。可是,前任书记的话还在耳畔:山枣子是猴吃的,老母猪吃了倒牙,咱不是开煤矿的料。这次,孟庆喜能行吗?

  认准了发展的硬道理,孟庆喜拿出10万元存款砸了进去,大家又共同筹钱,终于在1987年元旦开了工。村里的老党员徐传贵记得,当年挖煤矿时,曾遇到足球场大小、十几米深的流沙层,孟书记带着全村七八百人没日没夜挖了一个多月,困了就倒头在工地上睡。不到两年,马庄建成年产10万吨的煤矿,投产后只用几个月就还清村里欠债。

  痴迷求变,敢做敢当有魄力

  煤矿效益好,马庄却没有躺在上面数钱睡大觉。放眼周边其他村,不少地方有了钱,大多会分完吃净,而马庄却有“新规”——收益的50%用于扩大再生产,另外50%用来搞其他产业。

  “挖煤是吃子孙饭,要是枯竭了咋办?必须要有接续产业,所以我提出要地下积累、地面发展,就办了十多家企业。”孟庆喜的想法,在当年可是够超前。事实证明,当后来遇到经济危机,以及煤矿政策性关闭的时候,马庄把冲击降到最低,挺了过来。

  求新求变,敢作敢为,孟庆喜的魄力十足。最让人不可思议的是,他在1988年竟花了3万多元,建起苏北第一个农民铜管乐队。“有人就问,能吹出粮食还是吹出票子?后来,还有领导开大会批评:有些村只知道唱歌跳舞。”

  在那个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年代,孟庆喜的压力可想而知。不过,他看到问题所在,村子富起来后,村民们的思想掉了队,打架、赌博的多了起来。他认准一个理:口袋富了,脑袋也得富。

  “猪往前拱,鸡往后扒,各有各的法。”在孟庆喜看来,结合村里实际,干出特色和成效就好,没必要顺大溜。他自己从小就是文艺骨干,而且村里原有文艺宣传队,大家有基础,一定能行。果不其然,第二年春节,乐团凭借着一曲《西班牙斗牛士》在贾汪区和徐州市的春晚上演出,引起轰动。马庄的知名度一下子打响,后来又“过江进京、漂洋过海”成了一张闪亮名片。不少客商正是冲着这点来投资:能把文化搞得这么好,信誉一定不会差。

  尝到了甜头,孟庆喜不断琢磨出新花样:推出周末舞会,评选好婆婆好媳妇,设立红白理事会、家庭档案等诸多项目,在当时都属“标新立异”。他觉得,农村治理关键看引导,这些手段就是新平台,让村民们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正气盛,邪气就上不来。”今年60岁的村民夏桂美,是乐团的元老,感受到村里的风气变得越来越好。如今,她每天缝制香包,再加上参加演出,每月能挣3000多元,“日子过的幸福着哩”。

  痴情为民,坚守责任有毅力

  “俺爸对马庄有感情,干事有激情,一心想着老百姓。”马庄村党委书记孟国栋是孟庆喜的儿子,说起老父亲,他很佩服,认为在工作中自己最要发扬他的那种韧劲,能够坚守责任从容面对难题。

  前些年,村里搞环村水系建设时,沿岸需要清理坟头。有人气冲冲地找到孟庆喜,大声嚷嚷:你给我拼刀子都不迁,我请风水先生看过了,说“翻身”不好!老孟也不生气,半开玩笑地说,“我们家过去为了发展,都迁过四次坟了,我不也好好的嘛。”一席话,说得对方没了脾气。孟庆喜当即表态,先从自己开始迁,然后是党员干部,最后才是群众。后来,在补偿还没到位的情况下,全村360多个坟头,不到一周全部迁完。

  “叫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在一个个难题面前,孟庆喜咬住牙,一次次冲在最前面:2000年前后,村集体企业面临改制。贾汪区召开动员大会,要求改彻底,不换思想就换人。孟庆喜顶住压力,坚持集体企业只改经营权不改所有权,最终获得了成功。他当时抛下一句话:“大家别有顾虑,出了问题,算我的。”

  村集体经济受冲击时,乐团只剩下六七个人,大家已经准备撂挑子了。有人问:还吹不吹?孟庆喜回答:越是困难,越要吹下去,让外人看看我们的精气神。他把在中国音乐学院毕业的儿子找来,通过市场化运作,让乐团重新焕发活力。

  老孟的坚持,村民们看在眼里,让人心聚拢在一起。“文明户”王继莲告诉记者,早些年村里想开会都凑不齐人,现在的凝聚力特别强。有一次村里组织大巴车到市里活动,自己因为晕车不敢坐车,于是大半夜骑着自行车蹬了几十里地赶到地方,就为了支持村里工作。

  “坚持以党的形象影响人,坚持用先进的文化教育人,坚持依法治村规范人,坚持用竞争的机制激励人,坚持用党的宗旨服务人,坚持用马庄精神鼓舞人。”当年,孟庆喜提出“六个坚持”,让马庄得到实实在在的发展。如今,退下来的他,继续当讲解员,他还打算整理一本回忆录,把马庄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标签:
责编:郭蓓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