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开放亲民 40年来,南京明城墙融入城市生活
2019-01-03 15:21:00  来源:南京日报  
1
听新闻

 

2014年10月拍摄的城墙书店。 本报记者 冯芃摄

 

今年2月,市民在位于中华门上的游客驿站内休息。本报记者 冯芃摄

  在古都南京,石头筑起了城垣,也写就了历史。

  阅尽650多年沧桑巨变的明城墙,是南京最具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国际文化名片。这里的一砖一石、一门一洞,藏贮着城市发展变迁的历史遗痕。

  从12座城门挂上的大红春联,到10处城墙书吧散发的满城书香,再到用脚步丈量历史的城墙乐跑……40年来,一次次保护修缮、环境整治与创新利用,让承载城市文化基因的古城墙迸发出新的时代活力,以多元、开放、亲民的崭新面貌向世界展示山水城林、古今辉映的大美金陵,成为百姓看得见、到得了、摸得着的“民城墙”。

  全面保护修缮,古城墙“筋骨”更硬朗 

  在南京人的成长记忆中,古老的明城墙几乎是不可或缺的背景板。

  65岁的退休教师陈安国是在中华门脚下长大的,爬城墙、钻城门,是他童年时的一大乐趣。回忆起40年前的光景,老人依稀记得,那时的城墙虽然近在眼前,但因年久失修,很多地段成了“危墙”,无法登城游览。“就像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只剩下了沧桑。”

  上世纪50年代,席卷全国的拆城运动,让南京城墙几度面临被完全拆除的危险。到了上世纪70年代末,“劫后余生”的古城墙已经残破不堪,墙体结构普遍存在安全隐患,登城游览成了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

  1980年1月1日,经过近一年的整修,中华门正式对游客开放,成为改革开放后第一处开放游览的城墙地段,南京城墙全面修缮整治的大幕由此拉开。

  40年来,我市依照“修旧如故”的原则,对现存城墙逐段实施抢险维修,同时配合城市建设展开大规模维修,让650多岁的古城墙重新有了傲视风刀雪剑的强健“筋骨”。

  上世纪90年代初,中山门北侧的前湖段城墙因湖水冲刷和暴雨冲击出现内部坍塌,留下了一个六七十米长的豁口,成为南京城墙东线一处扎眼的断点。

  2014年8月,这段城墙豁口处搭起了一座轻钢结构的人行天桥,“断口”20多年的南京城墙东线由此实现了贯通。这项保护展示工程历经多次研究论证,天桥两端最终采用柔性材料与缺口两侧城墙相连,轻钢结构本身与墙体没有接触。顶部桥面供游人通行,另有楼梯通往下层的观景平台,让市民和游客欣赏藏在“城墙肚子”里的明代早期矮城墙。

  前湖城墙缺口保护展示工程得到了国家文物局领导的高度评价,将其称作“国内文物保护工程的一个创新举措”。如今,这座“城墙天桥”已经成为纵览南京山水城林美景的绝佳观景平台。

  大到全覆盖的城墙遗产监测平台建设、无死角的城墙安防监控系统,小到一块仿古城砖的烧造规范、精确到厘米的杂树杂草清理标准,从《南京城墙保护条例》的颁布实施,到《南京城墙保护规划》的正式公布,如今的南京城墙已经全面建立起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保护体系,让阅尽650多年风雨沧桑的古老城墙继续守望城市的发展变迁。

  融入城市生活,“民城墙”迸发时代活力 

  登城看景,曾是人们与明城墙亲密接触的唯一打开方式。而现在,阅读、跑步、展览、摄影、绘画、品茗、服装秀……现代城市的生活方式,都能在城墙上收获别样的体验。

  位于武定门登城步道口的文艺范书吧“垣里书香”,面积约500平方米,可同时容纳100人读书品茗。书吧的外立面和地板均以青灰色的砖体装饰,古色古香的原木书架纵横其间,围合出一个个由沙发和书桌组成的阅读空间。人们或三两结伴或独坐一角,在沙发上惬意地畅游书海,如果肚子饿了,还可以喝咖啡、吃简餐……

  解放门台城书房、仪凤门仪凤书阁、集庆门集庆书坊、中华门聚宝书缘……如今,环城70里的“城墙肚子”里已经先后开办了10家城墙书吧。这些满满文艺范的城墙书吧,就像一个个饱含书香、墨香、茶香的文化驿站,让市民和游客有了驻足休闲憩息、品读金陵古韵的文化空间。

  近年来,南京城墙将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与科技、创意等手段碰撞融合,让城墙的历史、库房的文物走进公众生活,成为承载历史文脉、彰显城市气质、迸发时代活力的“民城墙”。

  “四十年豹变鼎新,善政暖人心,笑傲乾坤瞻北斗;九万里龙腾致远,春风滋国脉,激昂岁月振中华。”今年2月2日,一副激情豪迈、春意盎然的洒金春联,挂上了650多岁的中华门城头。这副对联由江苏楹联家闫长安撰联、著名书法家言恭达书写,感怀于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成就,表达了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梦想而不懈努力的奋斗精神。

  串联山水城林,擦亮国际文化名片 

  多年来,缺少配套服务设施,一直是城墙游览体验中的一大痛点。尤其是冬夏两季,几公里长的一段城墙走下来,顶着高温酷暑、冒着天寒地冻,却找不到落脚休息的地方,对游客来说多少有些无奈。

  今年年初,解放门和中华门两段城墙上多了4座名叫“智能驿站”的小木屋。作为南京城墙增设的便民服务设施,智能驿站采用全木质设计,内部设施一应俱全:进门处的南京城墙导览册可供游客免费取阅;在自助咖啡机扫码付款,几十秒后就能拿到一杯热腾腾的咖啡;自助销售柜内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城墙主题文创产品,喜欢哪一件可以随意挑选。

  2014年接待游客100万人次,2015年130万人次,2016年150万人次……自2014年8月全面开放以来,南京城墙积极整合沿线文化旅游资源,提升文化休闲服务功能,景区客流量从全面开放前的年均50万人次不断创造历史新高,今年仅上半年便接待游客114万人次。

  玄武湖公园、鸡鸣寺、钟山风景区、夫子庙景区、老门东、大报恩寺遗址公园、阅江楼……一个个城市文化地标与南京城墙串联成线,在这条“古城项链”上镶嵌起一颗颗美丽珍珠。城墙沿线增设的登城口、游客服务中心以及生态绿环和慢行绿道系统,让沿途的风景名胜不仅看得见,也能到得了。

  今年5月举办的南京名城会期间,100多位与会嘉宾组成的“城墙慢跑团”登上中华门瓮城,一路慢跑向雨花门行进,古城墙的厚重历史和老门东、秦淮河、大报恩寺遗址公园等沿途美景,让嘉宾们深深沉醉。

  “有650多年历史的古老城墙,不仅串联起城市的美景,还可以让公众自由地欣赏游览。这样融入城市现代生活的文化遗产,是南京最美的风景。”登上中华门城堡,看着眼前的城市美景和行走在城墙上的市民游客,德国迪特福特市市长布劳恩女士发出了由衷的赞叹,“没有什么方式比亲手触摸城墙上的石块更能感受这座城市的历史,南京城墙就像一条文明的纽带,连接着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本报记者  朱凯

标签:
责编:贾晓君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