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改革开放40年来,博爱南京彰显公益的力量
2019-01-03 15:19:00  来源:南京日报  
1
听新闻

  低保连年“提标” 慈善捐赠持续增加 公益组织不断壮大 

  博爱南京,彰显公益的力量 

 

  今年一月十六日,南京市公路管理处青年志愿者在六合区红十字会衣物捐赠中心搬运爱心冬衣。本报通讯员 孙逸飞 本报记者 徐琦摄 

 

  2010年底,在建邺区吉庆社区,党员和居民们自愿爱心捐款,积极响应我市“慈善一日捐·济困送温暖”捐助活动。 本报记者 杜文双摄

  打破城乡二元壁垒,保障民生底线公平,20年来低保首次实现“同城同标”;慈善捐赠屡创新高,城市捐赠总量超过30亿元;登记注册公益组织总数突破1.25万家,服务人群达上百万人次……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努力做好“兜底”服务,营造公益慈善氛围,创新发展机制,充分发挥了慈善事业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的积极作用。

  连年“提标”,城乡低保三年前实现“同城同标” 

  我市于1996年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1997年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4年9月,南京市首次通过了人大立法《南京市城乡居民最底生活保障条例》。从2015年7月1日开始,南京城乡低保实施一个标准,统一提高到700元/月。

  “自1996年建立低保制度以来,我市已18次提高低保标准。2015年,我市真正实现全城同标,不分城乡、不分地区,这也是20年来低保政策最大的一次飞跃。”市民政局社会救助处处长顾玉娥说。

  赵抱英,今年41岁,住在高淳区淳溪镇河城村,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患有轻微智力障碍,身体也不好,不能正常劳动,丈夫赵献忠又是个哑巴,在当地打打零工,勉强维持家庭生活。

  更不幸的是,他们的女儿也患有智力障碍,没办法正常上学,一家人陷入困境。幸运的是,2008年,民政部门及时了解到他们家的实际情况,将赵抱英一家三口纳入低保,当时每人每月保障金是180元。

  这几年,随着城乡低保标准的调整,赵抱英一家的保障金逐步提升。2008年180元/月,2009年210元/月……2015年700元/月,城乡一样了,今年更是提标到860元/月。

  市民政局社会救助处秦冬平科长说,在没有实施城乡一个标准前,高淳农村低保金不仅低于主城区,还低于浦口、江宁等区。城乡统一标准后的当年,六合、溧水、高淳3个涉农区的低保户,每月能多拿120元。到今年,赵抱英一家每个月可以拿到低保金2580元。

  从2016开始,我市还出台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以下简称“两项补贴”)具体实施意见,为这些特殊家庭洒下又一缕阳光。

  “低保家庭内的重度残疾人按照低保标准50%发放生活补贴、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城镇、农村均按130元/月人的标准发放。根据赵抱英一家的实际情况,加上低保金,每个月至少可以拿到4000多元。”秦冬平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在我市各郊区农村,像赵抱英这样的低保户还有不少,大多因家里主劳力或病或残致贫。他们被纳入低保后,现在每月都能和赵抱英一样,跟城里人一样,享受低保“同城同标”带来的红利。

  不仅如此,这几年,低保的“含金量”逐步提高。顾玉娥介绍,低保制度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救助体制,低保对象除了按标准领取低保补助金外,还享有8项附加保障,如教育、医疗、住房、法律、就业、临时等专项救助。

  这些年,我市低保金支出总额连续增加,如2012年发放低保金约4.5亿元,去年已超过6.14亿元。低保“同城同标”政策实施后,截至今年三季度,全市共有4.83万户低保对象、6.84万人受惠。

  低保提标的同时,我市还加大医疗民生救助力度。其中,居民住院和门诊大病医保范围内个人自付医疗费用救助比例从85%提高到90%,对因病致贫人员医疗救助比例从50%提高到70%,年度封顶线从1万元提高到1.5万元,全市近14万困难对象受益。

  据民政部门统计,仅今年上半年,我市实施医疗救助约36万人次,支出医疗救助资金约1亿元,民生两险理赔350件次、赔付资金约200万元,发放残疾人“两项补贴”1.9亿多元。

  此外,民政部门还对高考升学、急病就医的低保家庭,实时掌握状况,给予及时的教育、医疗等救助。

  市民政局党委书记、局长蒋蕴翔说,经过20多年的建设,目前我市已经形成了城乡一体的社会救助体系,辅之以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和社会互助制度,呈现出内涵丰富、外延开放的社会救助格局,展现了城市低保制度与其他社会救助制度协调发展的趋势。

  屡创新高,20年来城市慈善捐赠总量超过30亿元 

  慈善体现社会的温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在不断推进城市经济发展的同时,成立了以爱德基金会、南京市慈善总会为代表的一系列公益慈善组织,广泛开展慈善活动,现代慈善事业蓬勃发展。

  市慈善总会副秘书长章小怡介绍,20年来,该会一直将善款募集作为首要工作,不断探索创新,以企业捐赠为基础、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捐赠体系逐步形成,社会慈善活力充分展现。比如,该会设立企业留本捐息冠名基金及专项基金39只,到去年底认捐资金总额达4.6亿元。2009年还在全国首创“个人冠名基金”,共吸引了700多人参与,认捐总额达到2000多万元。

  近年来,南京市慈善总会募捐已进入良性循环轨道。“南京慈善”这块品牌被越来越多的捐赠者所认可。

  今年11月19日,南京市暨江宁区第20次“慈善一日捐”活动启动仪式在江宁区市民中心礼堂举行。据统计,仅活动现场就有近百家单位及个人参与捐款,募集善款3650万元,创历史新高。

  “慈善一日捐”是单位自愿拿出一天的营业额或利润,市民自愿捐出一天的收入。市区两级慈善总会将善款用于助学、助医、助困等。该活动至今累计募集款物4.6亿多元,救助困难群体人数达百万余人。

  “慈善一日捐”活动,仅仅是我市慈善事业20年来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据相关部门统计,改革开放以来,截至2017年底,城市捐赠总量达到30.5亿元,其中市慈善总会累计募捐款物8亿多元。

  “情暖金陵”“光明行动”“圆梦行动”……近几年,不少群众遇到困难就会想起这些叫得响的慈善品牌。

  小叶是一名接受过市慈善总会“圆梦行动”资助的大学生,如今在南京大学就读。“我家里比较困难,大学学费和生活费对我的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多亏慈善‘圆梦行动’圆了我的大学梦。”小叶说,在大学里,她积极参加各种志愿活动,用实际行动回报社会。

  “我们将继续发挥慈善事业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重要作用,努力构建战略慈善、专业慈善、人人慈善、法制慈善的发展格局。”市慈善总会会长陈维健表示。

  “善时代”开启,公益组织总数达到1.25万家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公益慈善文化和慈善行动的持续浸润,市民的公益慈善意识不断觉醒、聚集,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个人开始参与公益慈善,并通过公益慈善行为,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

  如今,在博爱之都,公益正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每周六下午,本善社工服务中心都会安排10多名志愿者,来到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进行临终关怀志愿服务,至今已坚持7年。

  高洁,出生于1987年,本善社工服务中心负责人,目前还担任江宁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合会副会长一职。“我是2012年从企业辞职,从事公益工作的,最早从事临终关怀志愿服务。”高洁说, 我市真正意义上进行临终关怀服务是从2008年汶川地震后,当时参与了地震救援的志愿者,意识到临终关怀的重要性,才成立了像十方缘、本善等组织进行临终关怀服务,目前招募的志愿者主要来自中国药科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

  这样的公益组织,这样的志愿服务,在我市还有很多,爱心故事每天都在上演。

  2016年5月25日,南京儿童医院,10岁的尿毒症女孩欣雨与妈妈约好在这一天拔管放弃治疗,因为家里实在没钱了。

  奇迹发生了。一个名叫“博爱之家”南京爱心妈妈群的公益组织多方奔走,及时筹到孩子的救命钱。本报也第一时间介入,为救助这个女孩,南京日报与南报网联动,依托南京市慈善总会平台成立南京日报慈善基金,为刘欣雨在社会上募集善款90384.08元。

  根据民政部门统计,目前,全市登记注册的公益组织总数达到1.25万家,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达15个,全市志愿者总人数达228.85万人。

  在公益组织的发展壮大中,我市政府给予了大力支持。据了解,2013年以来,我市每年举办南京社区暨社会公益服务项目洽谈会,通过政府购买公益服务,为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搭建对接平台。

  今年9月,南京第五届社区暨社会公益服务项目洽谈会(以下简称“社洽会”)吸引了近千家社区、社会组织入场洽谈。会上发布项目2100多个,涉及资金达8500万元。

  市民政局社会组织管理局局长张国胜介绍,5年来 ,全市先后拿出9400多个服务项目,与社会组织面对面洽谈,涉及资金约2.4亿元。

  本报记者 马道军

标签:
责编:贾晓君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