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江苏 > 专题2017 > 1+13环省行 > 聚焦富民新理念 > 正文

0

“东海西红柿”,绿色富民经

来源:新华日报   2017-07-21 09:41:00

  聚焦富民新亮点

  基层典型

  “从春节忙到现在,终于可以歇歇了!”7月2日,东海县桃林镇北芹村农产品交易市场,看到只剩下零星的盒装西红柿等待装车,北芹蔬菜专业合作社社长王文成的脸上露出笑容。

  桃林镇地处马陵山下,土地贫瘠,过去农民种小麦、玉米、山芋挣不到钱,转型种蔬菜。这两年,北芹的西红柿打上国家地理标志“东海西红柿”,畅销上海、南京、北京。

  北芹村村民唐恒奎给记者算了笔账:“去年9月,我家两个蔬菜大棚,一个种3.2亩西红柿,另一个种2.5亩西葫芦。春节时,我发现西葫芦价格不好,果断拉秧子换种西红柿。如今,大棚西红柿接近尾声,2.5亩这棚子净赚5万多元,3.2亩那棚子毛收入15万元以上。”在蔬菜价格起伏不定的形势下,有这样的收入,老唐很高兴。

  北芹村的蔬菜大棚,跟别处的不一样:这种带夯土墙的大棚,占地5亩,但实际种植面积仅约2.5亩,大棚投入成本超过10万元。这几年村民有了原始积累,新建的大棚每个投入20万元左右。大棚高投入,保证过冬蔬菜的产量和品质。今年北芹村种植大棚西红柿的农民,毛收入每亩可达4万元至8万元,远高于种粮。全村750多户农民,一半以上都有了小汽车。

  “不搞有机种植,我们的西红柿撑不了这么久。”王文成介绍,“东海西红柿”都按标准化技术规程,采用穴盘基质育苗方法统一培育,色彩鲜艳、个头均匀,很受中高端市场的欢迎。县、镇两级政府帮合作社选品种、育苗,目前种植的西红柿“圣罗兰”就来自以色列。

  在北芹村村民吴书兵、唐恒奎家大棚外,记者看到塑料布覆盖着大堆肥料,村民说这是发酵的鸡粪。唐恒奎说:“我们用有机肥,不打催熟剂,所以西红柿口感好、耐储运。”作为合作社社长,王文成计划把无公害、绿色、有机的牌子一级级申报下来。

  离北芹村不过一两公里,桃林镇区又是一番景象:成堆的汽车轮胎、废旧发动机堆在临街庭院,各种汽配广告,让这个东海西部的偏僻乡镇看起来很繁华。桃林镇副镇长陈江斌介绍:当地农民因为土地贫瘠而四处奔走,从贩卖旧轮胎开始,逐渐发展起远近闻名的汽车拆解业。桃林镇大约有500家专业厂家,从业人口上万,一年拆出废钢100万吨。

  走进牌子上写着“上海华东拆车有限公司桃林仓库”的大院,废旧发动机、变速箱堆成小山。公司员工张浩介绍,这些发动机、变速箱来自全国,收购价约1000多元,人工拆解卖铝、铜、钢铁,利润率达10%至20%;有些零部件,如潍柴发动机上的进气支管,做废铝卖十几元,做零部件重新使用可卖一二百元。

  桃林镇党委委员郭依卿介绍,桃林废旧金属及机动车零配件交易历经30多年发展,从小而散变为大而全。桃林镇党委、政府按绿色发展理念,形成以汽车拆解为主的再生资源产业,汇聚从事旧机动车辆配件购销和废旧金属回收的商户400多家,年交易额超18亿元。依托这个优势产业,桃林镇引入艾伦钢铁、闽东特钢等规模企业。全镇及周边农民约2000多人进企业打工,人均年收入5万元。

  “我们要像种植西红柿一样,不断转型升级,追求产业从量变到质变。”郭依卿说,桃林镇推动转型升级,建设东海县循环经济产业园,打造废旧金属原料深加工基地和报废汽车零部件再制造基地。产业园一期项目建设正全速推进,项目建成后,将实现年拆解报废汽车3万辆,加工配送废钢100万吨,修复、检测、包装零部件40万件,销售收入超100亿元,在保护环境减少污染的同时,吸纳和带领群众增收致富。

  本报记者 程长春

  本报通讯员 戎 飞

标签:

责任编辑:潘军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