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升级,南通探寻融合发展新路径
建设中的沪通长江大桥。小雨摄
□泰州日报记者王庭君
“建设上海‘北大门’是省委、省政府对南通发展的最新定位,南通正认真落实这一重大决策部署,扎实推进上海‘北大门’建设。”7月22日,“1+13”省市党报全媒体环省行第二采访组在南通采访,南通市发改委区域经济处李长权向记者讲述南通发展的新变化。
从接轨上海到“北上海”、“上海北”,再到上海“北大门”,南通发展定位的不断升级,既是省委、省政府立足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大战略的深远谋划,也是南通坚定不移推进融合发展的不懈追求。
当前,泰州正加强与上海、苏南等地对接与协作,打造扬子江城市群中部崛起的重要支撑、南北融合的重要支点、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南通坚定不移融入上海的思路与举措,为沿江各市提供了非常好的借鉴。
坚守梦想不懈努力
民间自发走向政府推动
融入上海一直是南通的梦想。长期以来,南通与上海的民间交流与经济合作就很频繁。透过一组数据可以真切告知:上海的超高层建筑(29层以上),每100幢就有15幢由南通建筑铁军承建;南通50%以上的企业与上海有合作,30%的高层次人才、40%的创投风投机构从上海引进;南通是上海优质农副产品保障基地,70%农副产品供给上海。
2003年,南通接轨上海从民间自发正式走向政府推动。这一年,南通市委、市政府印发《接轨上海工作纲要》,首次明确提出,“融入苏南、接轨上海、走向世界、全面小康”。
加快交通设施和过江通道建设,打破长江天堑阻隔,成为南通融入上海的首要选择。2008年6月30日,苏通大桥正式通车,融入上海迎来新机遇。2011年12月24日,崇启大桥建成通车,南面再添新通道。如今,沪通长江大桥正紧锣密鼓建设,南通加快构建与上海快速对接的铁路网。
站在沪通长江大桥北端向南方望去,犹如一条巨龙横卧长江之上。中交二航局一标段项目部常务副总经理李有为告诉记者,一标段已完成84%工程量。届时,沪通大桥将为南通加速融入上海增添又一条黄金通道。
产业融合深度推进
“七朵金花”次第绽放
融入上海,产业合作是重点,共建园区是载体。目前南通共有上海外高桥(启东)产业园、上海市北高新(南通)科技城、上海杨浦(海安)工业园等7个合作园区,从上海吸引或“搬”来亿元以上企业近百个,总投资超过350亿元,被称为沪通产业合作“七朵金花”。
科技城由南通市港闸区与上海市北高新技术服务园区在2010年合作设立,是沪苏两地最紧密的合作园区。瞄准生产性服务业企业集聚,落地的60多个项目预计年销售超过110亿元,贡献税收7亿元。
通州重点建设南通国际家纺城、南通高新区等六大载体,成为接轨上海前沿阵地,先后吸引13家世界500强及“中字头”“国字号”企业落户,累计实施10亿元以上制造业和5亿元以上服务业项目52个。
海安则利用宁启铁路二级编组站机遇,与上海铁路局合作建设海安物流基地。目前,江苏海安保税物流中心获批设立,已通过海关等部门联合验收,将为进出口贸易开辟绿色通道,也将为海安深化与上海合作提供更好平台。
建好上海“北大门”
用好机遇不辱使命
2016年11月,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上,省委书记李强为南通发展提出新要求:建设上海“北大门”,为全省发展大局多作贡献。
如何与上海更进一步融合,又该如何建设这扇“北大门”?这是南通的新使命、新课题。
南通市委书记陆志鹏说,将按照省政府批复的《南通建设上海大都市北翼门户城市总体方案》,重点打造“三港三城三基地”,力争经过3至5年努力,交通体系功能化、产业发展协同化、区域市场一体化、公共服务同城化取得重大进展,基本建成上海“北大门”。
行动在前——
南通在上海世博中心举行“服务大上海,建设北大门”为主题的南通对接服务上海大会,在旅游、高端纺织、船舶重工、新能源技术、农产品等领域与上海达成深度合作;
海安已与上海42个镇街、16个台商协会结成战略合作关系,每天常驻上海的招商人员达到150人以上,上半年新开工99个亿元以上产业类项目中从上海引进的项目达到18个;
推动两地共建园区全覆盖,同时在产业引进、科技人才、金融资本、服务上海等领域展开全方位合作,不断提速和深化南通融入上海的步伐。
如今,扬子江城市群的大幕徐徐开启,与建设上海“北大门”的蓝图交相辉映,机遇再次垂青南通,带动沿江各市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