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前沿丨常思“他人犯错有无己过”
2018-12-04 07:37: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刘根生  
1
听新闻

  国学大师季羡林生前有件小事令人心动。有天出门前他要家政工照看君子兰,回来后发现君子兰已枯萎而死。原来家政工看艳阳高照便把君子兰搬去晒太阳,而君子兰最怕高温。与人聊起此事时他却说,“责任也在我”。把这件事交给她又不告知她怎么弄,实在是:“他人犯错,常有己过啊!”

  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反求诸己。这是自我反省,遇事先反思主观原因,在纠偏纠错中进步;也是以他人为师,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还是“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这不是揽过纵过,而是既看到别人错误,又能把自己摆进去。于是,“吃一堑,长两智”,双方都能从吸取教训中聪明起来。“他人犯错,常有己过”乃此类反求诸己,也是自我反省更高境界。

  “他人犯错,常有己过”,意味着习惯于照照“自我之镜”。不参照他人,自我往往无法被真实描述,别人过错就是“自我之镜”。面对经营质量事故,有位名企董事长先“自罚100万元”;街亭之战失败,诸葛亮“自贬三等”。如此认责,无非是从“自我之镜”中照出“自我之缺”。问责是外在赋予的,认责是内在发生的,是“情有可原”情况下主动担责。问责是刚性的原则,认责是柔性的自觉,勇于认责是对“正人先正己”品质底线的坚守,也是品行和能力提升新起点。

  “他人犯错,常有己过”,意味着拒绝沦为他人犯错条件。比如不“迎合”。无论是决策还是科研评审都敢“争于道”,别专说上级或别人能接受的;不“媚下”。对下级宠着护着,廉价赞扬不离口,是非面前不开口,不是关爱而是害,真善者不为。比如不安于“同流不合污”。见污不清污,污会越来越大,“同流”焉能不污?“迎合”“媚下”“同流不合污”软肋就在这里,尽管不会成始作俑者,却容易成错误滋生蔓延条件,直至在推波助澜中顺遂。常思“他人犯错有无己过”,防患未然,是一种明智。

  “他人犯错,常有己过”,意味着由“独善”到“兼善”。北宋诗人梅尧臣曾专门写了首《啄木》诗给范仲淹,劝范仲淹拴紧舌头,别像啄木鸟,啄了林中虫却招来祸。范仲淹说: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只求无愧天地。“勿逐名利自蒙耻,善辨伪真羞奴颜。”这是张爱萍将军座右铭,也是张将军平生写照。如此讲“独善”又讲“兼善”,也源于常思“他人犯错有无己过”,把失语当失职。“独善”不易,“兼善”更难。洁身自好,不惧得失,方能“不争轻重尊卑富贵而争于道”,由“独善”到“兼善”。

  “错不在我”几乎成了通病。一是“看得见别人身上的草屑,看不见自己身上的树枝”,总是自以为是,从不自以为非,或者只想证明别人有错,从来不知自我反省;二是奉行“天塌下来有大个子顶着”,不把他人前程和公众利益当回事,明知有错也沉默不语由他去;三是习惯于“和尚动得我为何动不得”,与他人拼为人行事下限。或者只知道用事理说人,不知道用同样事理说自己。于是,问题难纠正,小错成大错,昂贵代价难免。常思“他人犯错有无己过”,应成做人行事自觉。

  发现他人错误指出来是一种担当,从他人错误中指出自己错误也是一种担当。指出他人错误是“肝胆相照”,承认也有自己过错则是“自我管理”。人生路充满着变数,要想不偏离初心和航线,要想不踩破“行己有耻”底线,每一步都要慎重抉择,“自我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正确认识自我,严格管理自我,方能迎来芬芳的人生。“做一个圣人,那是特殊情形;做一个正直的人,那是为人的常轨”。每个人都能在“征服自我”中升华,道德风尚高地和政治生态圣地就会成为现实模样。

  评论园

标签:
责编:戴凌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