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前沿丨激发“从0到1”的原创
2018-11-27 07:30: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任平  
1
听新闻

  学术回响

  恩格斯说过:“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原创思想、学术、理论状况是民族自觉、自信、自强状况的精神尺度。由中国道路和中国方案弘扬的原创精神需要空间,原创学术需要阵地,原创理论需要旗帜,原创思想参与全球对话和碰撞需要基地,为此,作为社会科学窗口的学术期刊,就要以高度的原创自觉、以学术方式来为培育和打造原创学术提供阵地。

  学术是时代的精神在场方式。学术研究方式的变革是时代大转折的必然结果。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中国学术需要、也正在经历一个重大转折,即单纯从开放初期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学术理念、原理和体系的“学徒”状态转向基于中国道路、中国经验而建构自身学术理论的“原创”阶段。然而,中国学术跨越从“世界走向中国”的历史,转向“中国走向世界”的历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无论是原创精神的培育、原创学术的发端还是原创理论的形成,都需要社会各界从根本上转变观念,并付出多方面的艰辛努力。

  正是在这样的学术语境中,2002年,《江海学刊》的“原创学术空间”横空出世。栏目开办16年来,推出的近百篇原创之作划出一道风景线,贯穿其中、推动前行的正是不屈不挠的原创精神。原创之作释放的强烈信号,正是大力培育原创精神,秉承“发微原创精神”、努力促发“从0到1起步”的基本原则。

  真正的原创之作,都是以问题为中心,善于将时代实践中的问题转化为学术问题,并由此形成新的学术研究对象,最终形成学术解答。由现实而呈学术,由问题而致解答,就是原创之作的主要路径之一。

  聚焦现代性内在矛盾和问题的深度反思,成为栏目聚焦、影响颇大的重点话题。从王晓华的“现代化的限度与后现代化之路”到俞吾金的“现代性现象学”,再到柯小刚的“现代性吊诡与当代中国的跨文化复兴”,进而到谌中和的“两种生产的历史观与工业时代的未来”等,主题聚焦于现代性的中国道路如何选择,如何创造出能够规避和超越西方资本现代性所导致的种种矛盾的中国道路和中国逻辑。

  如何能够将“生态”与“文明”对接而成为一种新文明?余治平的“‘生态’概念的存在论阐释”就这一问题作出了生存论的探索,叶海涛的“论国家公园的‘荒野’精神理据”道出了生态文明的伦理精神基质,田海平的“‘水’伦理的道德形态学论纲”则将“生态文明的中国精神和中国气派”问题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学术高度。

  “原创学术空间”结合中国道路所反映和表达出来的对创新的实践智慧的需要,聚焦哲学思维、逻辑思维的创新和转换这一主题,叩响原创学术理论的大门,推出系列论文,启迪人们去深度思考和解答。其中,有崔平关于“原创法度”和“原创理性”等前提反思的系列论文,有赵汀阳的原创路径和方法的选择论,有田海平对比较哲学中元问题的新原解,林林总总,都体现了对原创方法论的思维自觉。

  繁荣和发展原创学术事业的关键在于要有造就事业的原创人才。原创人才不可能凭空产生,而只能在原创学术实践中脱颖而出、茁壮成长。以原创学术之作造就原创学者,又以原创学者引领原创学术,这也是一个重要经验。胡大平、陈忠、张志平、夏凡、罗骞等,从初出茅庐的青涩学子,历经数年的学术磨练,现在都成长为学界的中坚力量。

  聚焦时代前沿学术问题,用知名学者带动原创学术。由王南湜的“重思国家与经济的关系——马克思与全球化”开篇,继之以俞吾金的“现代性现象学”,赵汀阳的“道的可能解法与合理解法”,张曙光的“人、我、心、身”关系的思考等等,就重大问题作出新解,这些新解可成为学术原创的范例,起到示范引导作用。更兼有一大批中年学者鼎力扶持,王晓升、徐长福、田海平、马天俊等,构成原创的中坚力量,为召唤更多的天下英才共同来推动中国的原创学术而作出努力。

  鼓励全方位出击以广邀贤才,聚力重点突破以聚集团队。在大力鼓励原创学术的进程中,既形成由名家、中坚力量、学术新锐构成的原创学术群体的金字塔结构,又在原创思维、现代性与中国道路、生态文明、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等领域聚集起了研究作者群落,他们犹如一簇簇灿烂星丛,放射出夺目光芒,照亮了原创学术的中国道路。

  (作者为江苏社科名家、苏州大学教授,节选自在《江海学刊》创刊六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标签:
责编:戴凌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