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前沿丨少些“科学技术的木头”
2018-10-09 07:37: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刘根生  
1
听新闻

  评论园

  “太阳能智能新风系统”,可将室外空气加热送进房间内,让房子能“呼吸”;“骨传导”产品可把声音信号转化成不同频率信号,让耳膜和颅骨双通道聆听声音,增加了运动和出行时安全;戴上虚拟现实眼镜,手持人工智能“机器人臂”,大屏上字帖铺开,就可临摹出书法作品,体验者直呼“太有趣”……人文与科技深度融合,是江苏这些人工智能、物联网、机器人等前沿科技项目的共性。人文之光闪耀,科技让生活更美好。

  荷兰设计师罗斯加德说:科技如诗。他把梵高名画《星空》化成发光公路,一条自行车道穿过梵高曾经生活工作之处,给人以浓浓的诗意;他还创作了智能高速公路概念模型,欲根据温度改变路面成像效果及时提醒司机。南京有位城市规划从业者和合伙人在江宁建了个民宿,院子里的“星空泳池”以梵高星空画作为池底,营造出“诗意的栖居”,每逢节假日往往“一房难求”。人文与科技接轨,有着巨大创造空间和市场需求。

  科学技术是棵繁茂的大树,效率和性能是其树干,文学、艺术、哲学等人文要素是其皮与叶。没有树干,皮与叶无所依;剥掉树皮,去除叶子,树干不过是根木头。让文化与科技接轨,让科技闪耀人文之光,就是要用“人的尺度”统摄科技,给人更多便利舒服及健康和美感体验,以免“繁茂的大树”变成“木头”,枯燥无趣,了无生机。说“科技如诗”,也无非是希望少些“科学技术的木头”,努力让科技创新因人文而繁茂美丽,让人文与科技双翼齐飞,共创人类美好未来。

  “只要干货”几乎成了时代病。“干货”原本用来比喻不含水分之事,但“只要干货”则是只讲技能,不要其他。比如读书只读摘要,根本不知“原汁原味”。在科技创新领域,“只要干货”更是由来已久。“硬邦邦的造型,冰冷冷的感觉”,是长期以来不少国产家电产品留给人最直观的感觉。其实,这就是在制造“科学技术的木头”。人文意味着温度,意味着美感,意味着功能人性化,在品质化和个性化消费时代,只讲“眼前的苟且”,不讲“诗与远方”,注定不会有市场竞争力。

  有位外国学者发问:中国很多城市为何那么难看?比如“北京微缩版”盛行。道路宽度向北京看齐,公共广场以天安门为标准,既浪费也不美观;建筑、人、景观和功能之间不协调,生产区和生活区截然分离,市民钟摆式活动,交通拥堵成常态;有绿化、没有山水,有建筑、没有栖居,有规划、没有特色,有高度、没有记忆。说来说去,还是“科学技术的木头”太多,令人气闷。

  “文评”在南京已实行数年了,即南京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建设控制地带内的建设项目,都要委托第三方编制文物影响评价报告,“文评”过不了,后续工作免谈。从规划设计角度看,这是自觉寻求“人文依据”,“补牢”于“亡羊”之前。一事当前,我们总要问是否有“科学依据”,但很少有人问是否有“人文依据”。在所有创新领域欲力避“科学技术的木头”,就应“人文依据”与“科学依据”并重并举。

  当人们站在塔的不同侧面底部时,相互之间相距很远,但爬到塔的高处时,相互距离就近了。“科技”与“人文”分离,只是因为我们站位太低。科学从其源头到其精神本来就是人文的。技术满足人物质需要,人文满足人精神需要,科技和人文不可分,也是相互滋养的。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价值为引领,让更多“真善美”可观可触可感,“美好时代”必将给人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

标签:
责编:戴凌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