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科技周刊·星光】余艾冰院士:科技创新 不可急功近利
2018-09-05 07:21:00  来源:新华日报  
1
听新闻

  余艾冰

  声 音

  “科技创新涉及人才培养、技术研发,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切不可急功近利。”近日,记者采访了国际知名化学工程和过程冶金专家,颗粒科学与技术、过程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余艾冰,他结合多年国外科研探索与国内产业实践经历,畅谈江苏科技创新面临的现状与未来。

  余艾冰被公认为是颗粒填充、颗粒及多相流以及计算机模拟与仿真多个研究领域的权威。2016年,作为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工业过程模拟与优化研究所所长,余艾冰院士领衔的工业过程模拟与优化研究所落户苏州,研究所以推进过程工业绿色化、智能化为发展目标,开展过程工程新技术、新方法、新产品的研发。在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衍生孵化科技型企业,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上成果显著。

  目前,余艾冰及其团队的科研成果已被广泛应用于冶金、材料、化工和采矿工业,为江苏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并且许多国家的研究机构及跨国公司建立了高层次的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

  在江苏从事研发和生产的这几年让余艾冰认识到,“江苏科技创新具有天时、地利与人和的独特优势。”先进的科技创新政策、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加上丰富的科教与人力资源,余艾冰认为,江苏已经形成了资金、人才与科研成果转化的正向循环。

  “但是,我们现在很多科研人员不能清楚区分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科学是原创性的思想和发现,只有第一没有第二;而技术可以复制,是对科学想法的实施,可以有好坏优劣之分,技术的引进或者扶持才能产生出经济效益。”余艾冰认为,将两者混为一谈深刻地影响了科技人才的培养与科研管理体制,这是影响我国创新研发能力的关键因素。

  科学的原创性意味着科学家永远是少数,“科学家不是培养出来的,而是自己有兴趣干出来的,这是长期性甚至一辈子的事情。作为科学发现、科学原理的实施者,工程师才是我们需要大规模培养的对象。”

  截至目前,余艾冰院士已经培养30多名博士后、70多名博士及20多名硕士,直接领导着一个由15位教研人员及30多名研究生组成的世界级的研究团队。“国内的教育方式主要问题在于,对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得晚。”谈及青少年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余艾冰指出,动手能力、独立性与创新性的培养,得从小抓起,国内教育系统往往是从研究生阶段才开始重视。“读书期间是一个培养自己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好机会,从长远发展看,这是一个长期的、很重要的过程,需要脚踏实地去实践。” 本报记者 王 甜

  余艾冰

  1982年获得东北工学院学士学位;1985年获硕士学位;1990年获得澳大利亚卧龙岗大学博士学位;1992年起任教于新南威尔士大学材料与工程学院;2000年创建了颗粒体系计算机仿真与模拟中心。2017年11月当选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研究内容为颗粒科学与技术和过程工程,主要包括颗粒填充、颗粒及多相流以及计算机模拟与仿真。

标签:余艾冰;科技;培养;过程;技术;科学;创新;颗粒;急功近利;科研
责编:孟涛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