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科研院所发力 助推江苏科技创新
2018-08-29 07:40: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王梦然  
1
听新闻

  苏创

  既是新兴产业的“科技苗圃”,也是“技术”到“市场”的重要桥梁……近年来,各具特色的科研院所,为江苏“持续创新”贡献力量,撑起腰板。全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暨科技创新工作会议前夕,记者跟随省科技厅采访团,陆续走进江苏的科研院所,探寻科技创新新思路,解码成果转化新方法。

  放眼全球资源—— 海外“组团”,精选项目

  “休斯敦有全球最大的医疗中心,集中了全球最好的医疗资源,江苏能够捷足先登,双方有很大的合作潜力。”日前,第三届中美创新与投资对接大会在休斯敦举行,“面试官”却是来自江苏省技术产研院的10名专家,围绕江苏产业需求,他们从美国休斯敦的1000个项目中“淘”出63个精品项目,精准对接……

  “了解企业的迫切需求,放眼全球,为江苏企业发展寻找技术支撑。” 省产研院党委书记、副院长胡义东介绍,研究院积极探索创新资源集聚合作模式,在全球范围内吸引原创技术成果,在江苏进行二次开发。作为江苏创新的“源头”所在,省产研院一直在拓展国际“朋友圈”,截至目前,硅谷、伦敦、斯图加特等8个全球创新活动最活跃的地区,都已与研究院共建“跨境平台”。

  聚焦全球科技创新资源,外拓国际“朋友圈”,也是江苏工业园区、纳米城提升“持续创新”动力的方向。“要把纳米城打造成国际纳米创新资源进入中国的门户。” 苏州纳米城、苏州纳米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淑梅介绍,目前园区已逐步探索出“国际产业集群—平台—苏州产业集群”的国际产业资源合作模式,与美、英、德、日、澳等近2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多维度的合作关系,每年举办40余场产业对接活动。据悉,国际伊比利亚纳米技术实验室(INL)与江苏省纳米技术产业创新中心、中科院苏州纳米所签署的“中欧纳米产业资源合作协议”等合作项目已逐一落地。

  深耕一项“小技术”——拉动“大产业”升级

  一扇“小叶片”却可能是大飞机制造中的“核心”一环。华中科技大学无锡研究院数字所副所长李进仪介绍,“小叶片”其实是指复杂曲面的航空叶片,它涉及整体叶盘高效数控加工技术。很难想象“叶片”有那么重要,作为飞机发动机的核心,涡轮盘的发动都要依靠插上叶片来带动。为什么造个“叶片”那么难?因为它最靠近发动机,在多变的高温、高压环境中,还需要“冷静”地保持稳定性。

  在融入江苏省创新体系后,华中科技大学无锡研究院数字所在“小叶片”环节突破了易变形薄壁件加工技术。李进仪介绍,航空叶片叶盘加工技术、工艺、软件、刀具、快速精密测量等技术的国产化,为我国夯实大飞机制造作出了贡献,此外,数字所研发的可应用于飞机蒙皮制造的“机器人曲面铣削加工技术”,也被航空制造企业视为“填补国内空白的下一代关键技术”。

  同样深耕“叶片”,出自连云港中科院能源动力研究中心的“高效低碳燃气轮机”项目,日前已被列入国家五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之一。在科研院所的创新引领下,连云港风电装备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并建成亚洲最大的风力叶片基地,推动当地乃至全省实现大型燃气轮机的产业化。

  “纳米黑金可实现对太阳光全光谱99%以上的能量吸收,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黑’的材料,并可应用于光热海水淡化等方面。”日前,南京大学主导的“纳米黑金光热水处理技术” 被评为年度十大技术转移优秀案例,备受瞩目。这一在苏州纳米城孵化的新技术,为提效海水淡化、促进水污染治理带来“科技新思路”,据悉,目前项目已在射阳等地落地,并逐步在全省推广。

  “纳米城就相当于一个‘中试平台’,为样品走向大批量生产把好关。”张淑梅告诉记者,目前纳米城已吸引了近500家企业落地,企业的聚合为新技术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催生着苏州纳米城更多的项目落地。“未来十大新兴产业中,涉及到纳米的就有七个。”张淑梅举例,传统产业的升级、精准医疗中器械的工艺、新一代半导体中的材料应用、储能材料的稳定性等等,都有赖于纳米技术的研发和突破。

  创新体制机制——为科研人“松绑”,激活创新动力

  要想做好科研,先得成为好“会计”,这是“科研圈”流传甚广的“段子”,却也“写”出科研人深受各种填表格、跑申请等“繁文缛节”的困扰。“通过奖补政策,让科研人可以根据实际的创新需要‘活用经费’,对他们的松绑,是对创新活力的激发。”胡义东介绍,通过科研奖补,去年为省产研院自建的17所研究院发放了近1000万元的科研经费,市场导向、研发方向等成为考核的重点方向。

  “我们虽然是事业单位,但自收自支、不享受国家拨款。这笔经费解决了可持续发展中的很多问题。”激光研究院综合管理部部长郑新友说。近年江苏省出台科技创新“40条政策”,其中第25条专为产研院“量身定制”,在经费使用、成果处置、人员聘用、薪酬分配等方面赋予科研团队更大的自主权。

  体制机制改革的创新永远“在路上”,但对于研究院而言,调动科技创新中“人”的积极性,是一个不变的方向。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无锡研究院院长丁汉表示,目前,无锡针对“院士工作站”发布了一系列强有力的引才聚才支持政策,如资金方面,对每个院士工作站项目给予50万元的项目支持;同时无锡市科技局人员以小分队形式带领无锡市企业代表去各重点大学和科研院所拜访,重视与高端人才的合作机会。

  “放管服”结合,完善“合同科研”的评价机制,是江苏科技机制改革的一大亮点。财政支持方式不再按人员编制分配经费,主要根据合同收入、纵向科研经费、衍生孵化企业等合同科研绩效开展综合考评。“论文、年龄、学历、职称,我们都不看,就看你做多少产业贡献。年轻人在这里不存在‘天花板’。” 郑新友介绍,激光所实行企业化运作,20个事业编制一个也没用,所有员工都是两年一签,年终奖与业务数量、质量直接挂钩。同时规定,成果转化利润提成,技术团队占70%;若成立公司,团队股权不少于30%。 本报记者 王梦然

标签:
责编:戴凌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