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智库|在再创新、再开放中推动江苏高质量发展
2018-07-24 07:30: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章寿荣  
1
听新闻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十九大报告中关于高质量发展的精准论断,为江苏在新时期的新发展提出了新的目标取向。结合十九大报告精神和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当前及未来很长一段时期,江苏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取向应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

  一是要主动从数量增长转向质量的提升。对照著名经济学家罗斯托提出的“经济现代化五阶段理论”,当前江苏正处于第四阶段向第五个阶段转化时期,即由高度工业化与高额大众消费阶段向追求生活质量阶段转化。因此,在解决“量”的问题后,现阶段必须着力解决“质”的问题。“转向高质量发展”这一论断的本质含义,就是要求经济发展从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实现的粗放型高速增长方式,转变为主要依靠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集约型增长方式。江苏的经济发展,不应再纠结经济增速快一点还是慢一点,而是要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抓手,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二是从追求总体规模转向结构优化。经济结构优化主要体现在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等层面。在产业结构上,是由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产业为主转变;在产品结构上,由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产品为主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为主转变;在经济效益上,由高成本、低效益向低成本、高效益的方向转变;在生态环境上,由高排放、高污染向循环经济和环境友好型经济转变。最终将体现为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居民收入得到较快增长。

  三是推动经济增长转向平衡发展。当前,我省经济发展过程中也充分暴露出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从产业发展上看,主要表现为服务业尤其是以现代金融、人力资源、总部经济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而制造业虽然具有明显规模优势,但总体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尚存在较大差距。从增长动能上看,突出表现为相对于资本、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投入,作为经济增长第一驱动力,创新的关键作用发挥得不平衡不充分。2017年,江苏全社会研发经费约为2300亿元,占GDP的比重为2.7%左右。与各省市进行横向比较,我省研发经费在投入规模上不及广东,在投入强度上不及北京、上海、天津。对各产业的投入结构进行分析,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研发投入强度还偏低,原创型专利成果还较少。这也是推动我省经济增长转向平衡发展的重点任务。

  回溯改革开放以来的江苏发展历程,从发展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实现“农转工”,到抢抓开发开放机遇,实现“内转外”,均离不开创新与开放。现在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和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内在特征,必须坚持在高水平上开启再创新和再开放,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开放引领的新型发展模式,进而顺应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

  首先,实现创新驱动是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以及转换增长动力的根本抓手,是推动江苏高质量发展的基石。作为发展驱动力的创新是多方面的,如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等。根据党的十九大精神,科技创新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支撑,必须摆在贯彻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创新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社会工程,更是一个历史过程,提升发展层级、实现“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更需舍得时间、舍得前期投入去潜心培育。我省要构建整体创新发展新优势,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发挥创新引领作用,必须紧紧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立足优势优先与补齐短板协同推进。

  其次,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积极整合全球创新资源“为我所用”,这是推动江苏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虽然多年的开放型经济发展使得我省集聚或者说吸引全球生产要素的能力不断提高,但本土企业“走出去”整合全球生产要素包括创新要素的能力还比较弱,具备“走出去”整合全球生产要素和创新要素能力的本土跨国公司数量还极为有限。为此,我省要主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并重,努力构建面向全球的贸易、投融资、生产、服务网络,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在再创新、再开放中探索推动江苏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必须有实实在在的举措,重点是在树立品牌意识、突破技术创新瓶颈、构建创新生态、培育产业集群、实现开放发展等方面加大推进力度。

  塑造立足中国、面向国际的品牌。江苏是制造业大省,推动制造业质量和品牌综合效益“双提升”,不仅是将江苏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质量变革”的根本要求。要以强化质量管理为手段,以创建自主品牌为载体,夯实基础、突破重点,形成一批质量水平一流的世界级制造业企业、高附加值产品和自主品牌。高度重视生产性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黏合剂”“催化剂”功能,打造集群分布合理、分工明确、相互支持的完整产业链,开创现代服务与高端制造良性互动的友好局面,推动“江苏服务”走向世界。

  突破原创性、关键核心技术不足瓶颈。推动聚力创新,加快突破原创性核心技术,进而推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高地建设。要大力实施产学研协同创新计划,支持以企业为核心,联合国内“大院大所”和高层次专家,开展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促进多领域多部门团体合作,引导更多创新资源服务企业技术创新。重点瞄准世界科技前沿,组建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和研发机构,促进重点领域原创性技术、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及产业化,推动创新由模仿、跟随向并行、领跑转变。

  协同推进创新生态、创新主体、创新载体“三位一体”发展。政府、市场、社会联动发力,从优化创新生态、壮大创新主体、夯实创新载体等入手,协同推进技术创新、产业创新、金融创新、人才创新、文化创新、制度创新、生态创新等各类创新体系建设,进而实现创新经济领先、创新能力卓越、创新生态一流的新局面。

  培养本土化、高端化产业集群。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瞄准“产业微笑曲线”的高端环节,提升先进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和产品附加值含量,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壮大纳米技术和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促进现有优势产业改造升级与发展新兴产业相结合。加快构建分层分类的企业支持体系,根据“创业—瞪羚—独角兽”等企业不同发展阶段面临的困难和实际需求,通过“政府扶持+市场驱动+金融支撑”,提供“雪中送炭”式支持和服务,培养本土化的高端创新型企业,打造完整的新经济企业生态圈。

  推动本土企业“走出去”。“走出去”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不光要推动生产企业“走出去”,同时还需要鼓励金融、法律、会计、服务机构等一起“走出去”,打造集信息服务、金融服务、贸易投资促进、风险防控等为一体的“走出去”服务保障体系,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保障。为此,必须加快推进走出去综合平台建设。在认真梳理研究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各方面需求的基础上,通过整合现有资源、完善工作职能,务实有效地开展走出去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和运营,进一步落实简政放权,积极推动企业境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为全省企业“走出去”、参与“一带一路”倡议以及开展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提供专业性的综合服务。

  (作者为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江苏区域现代化研究院院长)

标签:发展;江苏;创新
责编:苗津伟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