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新论|马克思主义是“四个自信”的科学基础
2018-07-24 07:24: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陈立民  
1
听新闻

  围绕“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本报记者邀请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田芝健教授进行访谈。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我们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同时他强调,全党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您是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

  田芝健: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发展大方向,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提供了根本立场、基本观点和科学方法,为我们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包括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提供了坚实的科学基础。在中国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国家的行动指南这一科学理论体系中,马克思主义具有基础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不是盲目的,是建筑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之上的。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实践证明,只要我们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这一指导我们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的思想武器,善于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善于用宽广视野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我们就一定能够实现在改革中守正出新、不断超越自己,在开放中博采众长、不断完善自己,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升华,不断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创新性飞跃。

  记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而不是别的什么主义。”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论断蕴含着什么深刻内涵?

  田芝健:马克思恩格斯继承汲取了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中的精华,分析批判了资本主义的弊端,把社会主义从空想上升为科学,研究阐发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这些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然需要高扬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认真学习和自觉实践马克思主义,特别是要学懂弄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用以指导新的实践,善于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不断汲取科学智慧、真理和道义力量,更有定力、更有自信、更有智慧地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让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人类社会美好前景不断在中国大地上生动展现出来,用中国社会主义实践为人类走向美好未来拓展路径和增加选择空间。

  记者: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结构之中,拓展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内涵。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在联系?

  田芝健:马克思主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了强大的科学文化精髓。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与中国历史相结合、与中国文化相结合,指导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精神上由被动到主动的重大转变,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思想理论指导、精神动力支持、文化价值引领、道德营养滋润。透过精神文化层面的发展进步,我们可以看到弥漫和渗透在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文化中的中国精神、中国智慧、中国志向、中国品格。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坚定不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中国革命精神、当代中国改革创新精神,推进文化强国建设、传承中华文脉、提升中国文化力,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和文化强国之路,坚持解放思想与统一思想的辩证统一,坚持形成、增进和发展共识性与尊重、包容和发展多样性的有机统一,坚持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相辅相成,坚持不断增强对人类文明有益成果学习借鉴力与增强中国文化中国智慧对世界进步发展的贡献力的双向互动,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文化自强。

  记者: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共产党人的“看家本领”?新时代如何谱写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交相辉映的新篇章?

  田芝健:之所以说马克思主义是共产党人的“看家本领”,是因为我们只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才能在纷繁复杂局面下不迷失方向,才能在坚守党纪国法、坚持修身律己、在保持和发展先进性纯洁性实践中保持定力,只有言行一致、知行合一、担当有为,才能始终以共产党人崇高的境界追求、有效的为民服务,诠释共产党人价值观,朝着真理和道义高地不断攀登,影响和带动更多的人向善向上,在全面从严治党的同时,降低党内治理和国家治理中的监督成本,努力实现人心清淳、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社会清朗。

  新时代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改革开放进而全面拓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纵观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无论是事实叙说、历史回溯还是逻辑推导,科学理论既源于实践创新又对实践创新具有先导性。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定不移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深入实施改革驱动、创新引领,既要致力于推进事关国家建设、治理、发展领域的宏观战略性改革,又要致力于推进事关民生、民主、民乐领域的微观具体性改革,增强党对改革的领导力,增强人民群众对改革的参与度和获得感,增强推进党的建设和国家政权建设、党内治理和国家治理领域改革的协调性,以更大的改革开放勇气、改革开放锐气、改革开放底气,更好地在开放中实现改革强党、改革强国、改革惠民,不断用中国改革开放的鲜活实践经验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化”中国、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本报记者 陈立民

标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新时代
责编:苗津伟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