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壮阔东方潮奋进新时代
2018-06-06 18:15:00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  
1
听新闻

  地处苏皖交界西南岗地区的宿迁泗洪上塘镇垫湖村,是苏北发展“洼地”中的“洼地”。穷则思变,40年前的“包产到户”,这里迈出了江苏农村改革的第一步。40年间,垫湖村经历了土地流转的从“分”到“合”,探索着符合自身实际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一幅全面小康的光明图景正在这座“改革之村”徐徐展开。

  初夏的垫湖村,一片片田野里麦浪滚滚,一座座两层民居次第排开。年近80的老会计苏道永告诉记者,这个11.8平方公里、近4000人的全省"农村改革第一村",已经跨着“三级跳”的步子,迈入了全面小康。

  苏道永说:“1978年,1979年,1980年,这几年我们解决了吃饱的问题,现在更不用说了,大米都不吃了,要吃粗粮。我认为我现在标准是小康。”

  【率先包产到户 成江苏“农村改革第一村”】

  苏道永当年在垫湖大队第五生产队当会计,村庄长期靠“救济”过日子。1978年又碰上连日干旱,“人无粮,牛无草,地无收”。他意识到一味吃公社“大锅饭”,到最后只能是没“饭”吃,只有包产到户,或许可以为这个赤贫的村庄带来一线生机。

  他告诉记者:“我们当时带着生产队几个干部和群众代表,晚上我们在讨论如何把这个土地孬好搭配,当时是隐瞒的情况下,把土地先开始分给老百姓这样干的。”

  每人承包1.5亩,分别种植山芋、花生和玉米。收获时,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归自己。尽管当时被认为是破坏集体化道路,但结果证明,这一步走对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一下被调动起来。1979年,队里不仅结束了20多年吃救济粮的历史,还向国家出售了1.1万公斤余粮,人均分配更是翻了一番。

  【敢试敢为 引领村民从贫困走向小康】

  上世纪90年代后,位置偏僻、底子薄的垫湖由于还走着计划经济老路,发展落后,成为全省最穷的地方之一。现任村党委书记周磊是土生土长的垫湖人,他见证了当时的困境。

  周磊说:“我们有部分村民,长期在外面务工,家里面地没有人种,有的一家有十来亩地,但是地块比较小,种植的话成本也比较高。”

  穷到底的日子,又一次激发出垫湖人骨子里敢试敢为的“大包干”精神。2012年,垫湖村抢在十八大明确土地政策前,把1.15万亩耕地全部流转,向农业规模化、现代化转变,村里不少人摇身一变成了新型职业农民。不满足于水稻、小麦的传统种植,年轻的村干部又带领村民率先大胆尝试高效农业项目,种植范围从20亩逐渐扩展到500多亩。

  宿迁泗洪上塘镇垫湖村种粮大户周茂服说:“我们村里面书记和村长都搞薄壳山核桃,每亩地一年苗子就卖十几万块钱,我也以后有这样的打算,往经济效益好的方向上发展。”

  【改革再出发 让村民享受更多发展红利】

  如今,垫湖村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27元提升到15225元,集体年收入也从拨款、借贷度日提升到142万元。尝到甜头的垫湖人没有停歇,又迈出了改革的步伐,盘算着成立股份合作社,让村民享受更多发展红利。周磊说:“在这个新时代,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我们会把这种敢想敢干敢担当的“大包干精神”一直延续下去,将垫湖村建设得更加美好。”(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记者/罗聪懿 冯水清 李泽灏)

  (本条新闻版权归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标签:垫湖村;时代;改革;我们;东方;发展;苏道永;村民;洪上塘;土地
责编:孟涛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