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思想周刊·智库】有效治理流动性是社会治理创新关键
2018-05-22 09:34:00  来源:中国江苏网-新华日报  
1
听新闻

公众号

如果要问当今社会与传统农业社会相比,表现出来的最为突出的差别是什么,答案肯定是社会流动。包括人员、物资、资金、信息等的大规模快速流动,既是现代社会运行的特征,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当今社会所面临的很多治理问题,实际上都与流动性增加有关,有效治理流动性是社会治理的关键所在。

如同经济领域流动性过剩、流动性不足以及流动性的结构出现问题,都会影响经济体系的正常运行一样,在社会体系中,不适当的流动性也会导致社会体系的混乱乃至危机。中国社会流动性增加最直接表现就是流动人口的快速增加。中国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2%提升到2016年的57.35%,这是一个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和再分布过程。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6》表明,2015年中国流动人口规模达2.47亿,占总人数18%,相当于每六个人中有一个是流动人口。另外,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2015 年全国客运量总计194.3271亿人,货运量总计417.5886亿吨,分别是1978年的765.1%和1307.3%;货物进出口总额是 1978 年的 19152.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是1978 年的 13448.3%,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是1978年的15674.1%,这反映了社会流动性的不同方面。

当前中国社会流动性的突出特点主要表现为:一是流动规模巨大;二是流动速度非常快;三是流动区域过于集中,2015年东部地区流动人口占全国流动人口的比例为74.7%,西部地区仅为16.6%;四是流动结构失衡,流出的主要是中青年骨干和相对优秀的人才;五是流动的方向不对称,单向流动的趋势明显,包括人财物和信息资源,过于向城市、向东部方向流动;六是流动人口的属地认同不足;七是流动性增加没有有效促进不同地区之间的均衡发展,甚至在扩大区域差距,造成恶性循环。

当前社会流动性增加对于社会治理的主要挑战在于:传统的与低流动性相适应的社会治理观念、体制、机制急需变革。在此意义上讲,我们还不能说已经建立健全了适应、引导、保障和规范高流动性的社会治理观念、体制与机制,实践中的社会治理还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被动应对、迟滞僵化的局面,有效性、前瞻性、科学性还有不足。

有效治理社会流动性可以从两个层面思考和探索:一是结构层面的,包括优化社会结构,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阶层差距,促进社会协调发展,减少过大的流动张力;培育、引导和发展业缘性、趣缘性社会组织,创新社会团结的纽带;优化社会资源配置,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适应并保障合理流动;对社会流动的对称性进行合理调节;等等。二是个体层面的,要尊重个体流动的权利和选择,强化个体的责任和义务,保障个体便捷获得基本公共服务,协助个体养成新的行为规范。具体而言,包括完善居民身份管理,消除各方面、各种意义上的户籍歧视,实现基于身份证的全体国民平等待遇;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健全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完善人口行为管理体系和痕迹记录;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推进信用信息共享,健全激励惩戒机制,提高全社会诚信水平;完善大数据分析,及时精准识别不同社会成员的社会需求,依据需求提供精准化服务;加强信息发布和价值引导,科学管理流动预期,避免盲目流动,增进流动的理性化;加强法治教育,增进法治意识,协助个体养成新的行为规则,适应迁移环境;等等。

总而言之,有效治理社会流动性必须深入研究社会流动性发展演变的客观规律,运用综合手段科学调控社会流动性,树立发展意识、整体意识、理性意识、公正意识、法治意识和信息意识。特别是,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加强和改进流动性管理,要充分加强法治保障,促进社会秩序基础的成功转型。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 洪大用

标签:社会;流动;流动性;治理;人口;信息;发展;意识;关键;中国
责编:孟涛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