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周刊·前沿】青少年玩游戏:听之任之还是一禁了之
观点1对1
全国人大代表、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CEO马化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青少年沉迷游戏的现象应该防治,但一禁了之的办法也不妥当,应该考虑更多柔性的管理办法,比如利用技术手段让家长与孩子订立数字契约。马化腾也讲到,其实可以进一步发挥游戏的正向价值,而不是一味地妖魔化。
甲方
莫让误解妖魔化了游戏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马化腾提出要进一步发挥游戏的正向价值,引发舆论关注。电子游戏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这个经典的校园辩题常常让孩子们争辩得面红耳赤。站在“大人”的立场,为游戏去妖魔化很有必要,让我来说,一句话:游戏对孩子成长的帮助要大于弊端。
从生理角度来看,达芙妮·巴菲莉亚博士的研究成果证明玩游戏对以下领域有所帮助:观察能力、动态视力、精神集中力、反应速度和思维速度。例如,游戏玩家在驾车时能够比非玩家关注到更多目标,证明游戏能有效训练大脑和手眼协调。玩游戏有益孩子的大脑开发,在生理层面对益智有积极作用。
从教育角度来看,内容丰富、形态多样的游戏产品对于孩子提高兴趣、博文广识、增强审美能力大有帮助。玩《大航海时代》精通世界地理、玩《三国志》熟稔中国古代史、玩《文明》理解人类进步……不论是取材于现实的主题游戏对玩家的知识反馈,还是专注于幻想的游戏题材为玩家打开新世界的大门,游戏通过音画刺激和系统设定引导玩家探索未知,其本质上是玩家与设计者的终极对话,难怪电子游戏有第九艺术之称!
从社会化角度来看,电子游戏给青少年“群育”带来新实践。电子游戏特别是网络游戏,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为完成任务采取不同的策略,配合默契,最终战胜对手。孩子会在游玩中建立社会化意识,接受合群、合作、和平共处、宽容和容忍品质的群体教育。爱玩是孩子的天性,而共同爱好是维系友谊的纽带,通过游戏找到共同话题,让孩子更容易交到朋友。
不可否认,青少年游戏成瘾是值得重视的社会问题,但不能就此把游戏妖魔化,当作万恶之源,其实它是社会进步的产物,是互联网“原住民”最基础的生活方式。缺乏沟通的家庭环境中,游戏才会成为孩子逃避现实的寄托。游戏的本质是工具,因噎废食并不明智,如何利用好,考验着家长的智慧。
袁 媛
乙方
别让游戏妖魔化了青少年
随着家庭生活条件的改善,很多青少年都有了电脑、手机,使得玩游戏成了最平常的娱乐活动。有人认为,适当地参与网络游戏可以丰富青少年的课余生活,也能提升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但青少年自控能力较弱,对网络游戏中的逐利行为辨识度不高,一不小心就容易沉迷上瘾,成为游戏的牺牲品。
据报道,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游戏市场,游戏玩家越来越低龄化。以“王者荣耀”为例,这款游戏注册用户已超2亿人,其中11-20岁的玩家比例高达54%。
一直以来,青少年沉迷游戏的现象比较普遍,带来的负面后果也显而易见。有的孩子成绩下降、荒废学业;有的孩子窃取父母数万血汗钱;有的甚至为了打游戏,拿起菜刀跟父亲对峙……虽然有些属于个别极端事件,但青少年沉迷游戏问题已经引起社会普遍关注。
有人说,不要妖魔化了游戏,但有些游戏确实妖魔化了青少年。游戏为什么容易上瘾,有一部分原因是游戏公司的故意设置,用以吸引玩家的时间、精力以及金钱投入。换句话说,有些游戏公司的逐利欲望胜过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很多游戏的吸引对象都是中小学生,让他们做出判断和抉择几乎不可能,正因如此,“荣耀”才成了“农药”。
如何防止有些游戏公司利欲熏心,这就要靠监管。主管部门应明确游戏开发企业的主体责任,加大对上线游戏的审核,对于一些低俗、色情、暴力的网络游戏进行严厉打击,提高游戏开发企业的违法成本。游戏开发企业逐利本性本无可厚非,但也要树立社会责任意识,开设防沉迷系统等。
孩子容易沉迷游戏,也有父母疏于陪伴的原因。因此,对于青少年来说,父母和学校都要加强引导。家长当好监护人,多关心、陪伴孩子。一味地禁止,并不是好办法,可以通过和孩子设立游戏时间规则等,引导孩子正确、适度娱乐。学校也要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和引导,多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才能帮助沉迷游戏的孩子走出来。
杨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