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作为一种空洞想象的“乡愁”
在人口大迁移的时代中谈论美好的和令人留恋的“乡愁”,实际不过是文学性的诗意想象。在实际生活中,迁移流动本身是个人和家庭实现其发展的理性决策。他们正是对于流出地生活困境的不满,以及对于流入地生活的向往而迁移。人口迁移是天然地拒绝对故土留恋的“乡愁”。迁移流动人口比较着流入地和流出地的生活、福利差距,多数人是不会有所谓的故土依恋,他们有的是对脱离农村贫困生活的满足。而那些在农村中留守的家庭成员和期待着离开贫困乡土的劳动者,也不会有多少对于田园生活的欣赏,而有的是通过迁移实现自身成长的憧憬。劳动者在迁移过程中,离开当下乡村落后的小农生活形态,实际上是个人追求发展、追求现代性的理性选择。
迁移者实际上并没有所谓的乡愁,考虑到城市更充分的就业机会、更良好的教育设施、公共服务水平,更好的生活治理和医疗健康水平,迁移进入城市仍然是迁移的首要选择。他们在城市稳定居住和稳定生活以后,不少迁移者也会将其家庭成员进行跟随性的迁移,离开农村,在很多时候是一种“成功者”的证明。不少返乡的人口,往往在通常意义被认为是“失败者”,则进一步显出并没有那种“田园将芜胡不归”的感慨。特别是随着新生代迁移人口和第二代迁移人口的增长,乡愁会更加薄弱。如果说第一代迁移者在城市失业以后可能会返回农村地区,第二代移民实际上即使没有了工作也不回到农村。所以“乡愁”不过是一种空洞的想象,而并非迁移者生活的真实。
从另一个角度看,乡愁也是与迁移者进入城市的深度相联系的。“乡愁”表现出了迁移人口的身份认同。如果一个迁移者具有很强的“乡愁感”,实际上意味着他仍然具有很强的故土依恋,意味着他和城市仍然有着相当的疏离。如果一个迁移者已经很强地融入城市,成为了城市的一分子,应该认为他具有越来越小的故乡依恋。甚至从极端的意义看,一个实现了市民化和社会融合的迁移者实际上没有所谓的“乡愁”,因为他本身已经不是故乡的一员,又谈何为思念故乡而生出的愁绪呢?
迁移者具有更低的社会融合,那么他们的返乡可能是回家,而如果他们在流入地社会已经有很强的社会认同,他们返回流出地可能主要是探望父母。从这个意义上看,乡愁感不过是反映出迁移者在城市社会中更低的社会融合。
(作者为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