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周刊·智库】在提升传统和深化创新中 培育大运河经济增长点
大运河经过千年的运营,其经济承载力已经接近饱和,环境支撑能力十分脆弱。大运河产业带急需在“绿色、共享、共治”理念下,培育新的商业业态和现代化的商业模式。培育大运河经济增长点需要在传统和创新中寻找突破点。
大运河传统商业活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大运河航运业、大运河文化创意产业、大运河商业经济。推动大运河传统商业活动在新时代复兴,首先应遵循“绿色、共享、共治”理念,提振大运河航运业。大力发展“绿色航运”,在航道整治中引入生态理念,减少对原有生态环境的破坏,促进沿线水环境和生态环境改善。推进加强“互联网+”物流信息航务管理服务,推动传统“船流”向现代“物流”升级转型。在重点开发区域和优先开发区域,打造一批绿色低碳、优质高效的临港产业集群,使其成为大运河沿线高能级、高质态、环境友好的重要增长极。
其次,应活化大运河传统文化资源,打造世界级大运河文化创意产业带。结合大运河江苏段标志性文化遗产保护,拓展大运河文化内涵,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运河文化景区和品牌,打造旅游与城市功能融合发展的文旅商体验消费综合体。深度挖掘开发利用运河遗产资源,发挥沿线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众多的优势,打造大运河文化产业带。重点建设以运河城市、乡镇为中心,突出吴越、淮扬、楚汉、江海文化旅游区段,加强整体设计、联动和差异化发展,不断彰显大运河旅游的独特魅力和品牌价值。
最后,应推动大运河商业经济现代化升级。一方面,深入挖掘梳理千年运河形成深厚商业文化传统,创造性发展以“义”字当先、先义后利,以“信”为本、以信取利等运河商业文化,赋予其时代价值;另一方面,在一些有底蕴、有基础、有潜力的地区打造现代商贸集聚区,形成一批具有高度竞争力的商业街区、商业社区等新型商业载体。积极借鉴国内外运河商业发展的先进经验,总结提炼省内运河商业成功典型,形成示范引领。
在新的时空背景下,需要紧扣时代发展脉搏,响应新的消费升级趋势,在新产业新技术的支撑下,不断发展策应消费升级需求的运行经济新型供给,形成具有广阔市场前景、不断成长壮大的新增长点。
改善供需结构,发展融入运河基因的新型消费类型。发展融入运河基因的网络消费,推动运河文化、生态、运输、商贸等功能与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等深度融合,是网络经济对大运河基因的赋能,形成引领消费需求的数字运河经济的全新供给。发展融入运河基因的艺术消费,把艺术教育培训、艺术创造、艺术交流、艺术展览、艺术品贸易等功能嵌入大运河沿线的空间载体当中,将运河基因渗入艺术产品全生命周期当中,打造一批具有运河特质的艺术产品、艺术空间和艺术样式。发展融入运河基因的文化消费,依托大运河独特的文化基底、丰富的文化资源,因地制宜建设一批文化产业集聚区、功能区和文化产业园区建设,重点发展创意设计服务业、文化旅游休闲业,积极发展数字影音娱乐业、新兴网络传媒业等新型文化业态,整合大运河文化消费资源,打造大运河文化消费品牌。
以涵养新经济为核心引擎,拓展基于新产业新技术的大运河产业谱系。大运河沿线地区发展数字经济,要走特色化发展模式,优化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在重点空间构筑高宽带、全覆盖的网络基础设施。结合临港产业等重点产业载体建设,积极发展物联网、信息通信、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互联网支撑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型数字产业,重点发展电子商务、数字金融、智慧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推进基础软件、工业软件、数字媒体、系统集成与运营服务、新兴信息服务、软件外包等新业态发展。推进运河沿线农业“触网”,发展智慧农业,促进农村电商加快发展,发展涉农互联网金融服务。
推动创意经济发展。大运河江苏段各段的发展基础、特色禀赋不同,具有发展创意经济的优势。发展各地特色的原创IP经济,重点推进文化创意产品。大力推动创意设计,聚焦工业设计、城市设计、出版设计、新媒体设计、数字设计等产业,打造一批文创产业高地。大力发展创意体验,萃取大运河文化特质和创新载体,加快发展文化体验、文博旅游,开展具有江苏大运河特色的文化创意体验活动。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依托大运河沿线农业本底,促进田园文创、农耕体验等创意农业发展。
大力发展共享经济,打造大运河命运共同体。结合大运河沿线重点区域开发建设,通过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多种方式,推动资源共享,提高资源有效利用率和生产服务供给能力。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共享经济,开发面向商贸流通、教育、医疗等领域的新型共享应用软件和平台,推动传统服务业升级再造,努力建设共享经济发展的策源地。大力发展公共性服务共享经济,进一步打破信息壁垒、制度障碍,重点推动政府闲置资源和能源、交通、通信等领域公共设施资源共享,实现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最大化。
(作者为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经济所所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