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江苏 > 专题2017 > 专题稿库 > 正文

0

悦读:南京的七十多张“面孔”——评卢海鸣先生的《南京历代名号》

来源:中国江苏网-新华日报   作者:崔龙龙   2017-10-13 07:52:00

  苏人书事

  中国最知名的四大古都是北京、西安、洛阳、南京,这四大古都每一个都有几个不同的名号,但只有南京的名号多达七十多种。就像小说《西游记》里的孙悟空有七十二般变化一样,这些名号可以说是古都南京的七十多张面孔。唐代大诗人杜牧在《泊秦淮》中写道“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这七十多张面孔就像秦淮的烟雾一样笼罩着南京的秋水月光。在《南京历代名号》一书中,作者卢海鸣先生通过介绍一个个具有深刻内涵的南京历代名号,拨开了这层云雾,向我们揭示了古都南京的前世今生,展现了古都南京的独特性和丰富性,突显了这座城市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力。

  全书以时间为线索,主要分为“先秦篇”“秦汉篇”“六朝篇”“隋唐五代篇”“宋元篇”“明清篇”“民国篇”等七篇,作者秉着严谨求实的态度,对南京的历代名号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并进行了一番扎实的历史考证,通过对名号误读的澄清、陌生名号的介绍以及名号背后的故事这三个方面,较为全面地展示了南京历代名号发展的历史轨迹。

  南朝文学家殷芸在《小说》中写下了著名的一句“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近人多认为这句话里的扬州就是现在的扬州市。但是作者结合大量的史料,在对历史上扬州辖境和治所进行一番仔细考证后,得出结论:六朝时期的扬州专指南京,隋唐以后的扬州才是今天的扬州,从而澄清了一些人对扬州这一名号的误读。再则关于升州这一名号,有些人认为“升州”意为“弹丸之地”,体现了唐朝时中央政府对南京的贬抑,不过根据作者的考证,这其实也是一种误读。由于简化字的缘故,古代的“升州”应是“昇州”,而“昇”含有“升平”之意,根据史料中唐朝对于升州采取的具体措施,作者认为将南京称作“升州”是寄托了统治者对和平安宁局面的渴望以及对南京这块土地的倚重,不仅没有贬义,反而是一种褒义。

  书中一些关于南京的名号,相信对于大多数读者而言是第一次听说,比如“丹杨”“金城”“白门”“归化”“中山城”等。根据书中介绍,“丹杨”实际上就是丹阳,二者是音同假借,可以通用。“金城”是因东晋时大将桓温镇守该地而得名,南京大学校歌中曾用金城指代南京。“白门”是因为六朝建康城的南大门在民间被称之为白门而得名,白门在六朝时地位很重要,在诗文中常与柳树相关,黄裳先生就写过《白门秋柳》一文。“归化”是唐初高祖李渊所定,为了表达对割据在江南的杜伏威政权居高临下的态度,略带有屈辱色彩,南京用此名六年后才被改为金陵县。“中山城”是民国时期,在孙中山先生逝世后,一些社会团体为了彰显中山先生功德提议将南京改称“中山城”,但最后没有施行。

  这本书不仅仅是名号的简单介绍,更是借着名号勾勒出了南京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在这幅画卷中,我们可以品读到与南京名号相关的历史故事,这些故事当中又有着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比如三国时,吴主孙权定都建业,天下三分有其一,从此南京人“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梁时,侯景之乱中,梁武帝与他的建康城一同覆灭;元时,元文宗视该地为龙兴之所,改称集庆;明时,朱元璋更是建都于此,建成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垣,其孙建文帝则在靖难之役时,消失在南京皇宫的熊熊大火之中,成了历史之谜。南京的名号,有的是对那些英雄人物的纪念,有的则是人民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此外,书中还引用了大量关于南京的古诗词,这些古诗词一方面是作为考证名号的重要史料,另一方面也为本书增添了一抹历史的诗意。《南京历代名号》是“品读南京”系列丛书之一,作者卢海鸣先生是史学博士、南京地方史研究的著名专家,阅读此书,我们能够感受到作者对南京的片瓦与掌故的了如指掌,字里行间也能感受到他对南京的那一份温情与热爱。崔龙龙

标签:

责任编辑:戴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