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江苏 > 专题2017 > 专题稿库 > 正文

0

百家:康熙皇帝为何五谒明孝陵

来源:中国江苏网-新华日报   作者:李忠恭   2017-09-29 09:45:00
南京明孝陵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墓,碑亭里有一块“治隆唐宋”碑,它是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9年)康熙皇帝亲手书写的,距清代开国正好55年。
 
康熙题写的明孝陵“治隆唐宋”碑。
 
李忠恭

  南京明孝陵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墓,碑亭里有一块“治隆唐宋”碑,它是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9年)康熙皇帝亲手书写的,距清代开国正好55年。

  明清易代的思想冲击

  “治隆唐宋”是说朱元璋开创盛世,超过了唐宗宋祖。康熙皇帝为什么要给朱元璋这么高的评价,这就得从明清易代的特殊性讲起。

  当时有一大批的汉人知识分子,或是公开反抗,或是以笔为刀,总之就是不愿意做清朝的臣民,因为他们认为传统的中华文化要灭亡,自己要被野蛮人统治。例如顾炎武到处连接反清力量,但是军事反抗不成功,他就通过一些仪式性的行动来表态。他前后7次拜谒明孝陵,每次去都哭陵,还在明孝陵脚下的钟山南边隐居好几年。

  松江人夏完淳从小跟着父亲、老师抗清,16岁被清政府杀害,据说夏完淳被押往南京路过紫金山,说自己得见高皇帝孝陵一死无憾,可见明孝陵是非常重要的象征符号。

  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统治相对稳定后,就得去收拾人心,而文化途径非常重要。清朝定都北京第二天,顺治就派大学士去祭告朱棣,祭文说流寇李自成把明朝赶下台,明朝终结,我们消灭流寇定都北京,天命就转移到我这边了,我非常虔诚地来告诉你,要把你的神位迁走,放进历代帝王庙。这就从国家层面上昭告天下,朝代已经更替了。

  清初还确定了40处历代帝王陵寝,每年春秋两季派官员去祭祀,其中就包括明孝陵。顺治皇帝到昌平巡察明朝的十三陵,特别到崇祯陵墓奠酒,给他倒上三杯酒,给他磕头。对亡国之君行这种礼节,前代都没有。他的儿子康熙皇帝也曾到明十三陵一座一座地奠酒。

  六次南巡五次谒陵

  康熙从31岁到54岁共有六次南巡,其中五次亲自到明孝陵谒陵。第一次南巡在苏州下令,说我要到南京了,你们先去明孝陵祭祀一下。这事很平常,以前的皇帝也会这样做,去什么地方巡视前,先派地方官员祭祀一下重要的名胜古迹、帝王陵寝,以示尊重。可他到南京后决定亲自去拜谒一下。明孝陵正门有五个门洞,按理皇帝应该走中间,但他走旁边,在孝陵的享殿三跪九叩,到了宝城奠酒三爵。这个举止是超出常规的,随行官员、听到此事的汉人知识分子都非常震惊。此后知识分子的诗文在写到明孝陵时,就不那么哭天抢地,治乱兴废是每个时代必须正视的问题,不能老停留在遗民情绪里。

  康熙谒陵后不仅写了怀古诗,还写过一篇《过金陵论》,主旨是反思明朝中后期承平既久政事松弛、朋党纷争、士气浇薄、与民争利,自己要以史为鉴,勤勤恳恳,诚惶诚恐。这是一篇非常认真的历史论文,语言简洁,逻辑清晰,是一种难得的历史理性。

  第二次谒陵是5年后的康熙二十八年,因为那次南巡的重点在绍兴大禹陵,所以谒明孝陵记载稍微简单一点,但同样是三跪九叩,奠酒三爵。

  第三次是康熙三十八年,治隆唐宋碑就是这一次制作的。这次谒陵他像谒大禹陵一样,没先派官员祭祀,而是亲力亲为,因此这个气度被广为传颂,特别是江南的读书人知道,清朝皇帝不是没文化的夷狄。

  第四次谒陵发生在康熙第五次南巡时,那时他已经52岁。

  最后一次拜谒明孝陵时他54岁,南巡归途谒陵。

  康熙对朱元璋的评价很高,而且很重视学习明朝典章制度。他说自己的祖先没什么文化传统,治理经验都来自汉人的历史特别是明朝的历史,他经常看朱元璋留给子孙的《皇明祖训》,把明太祖理解为一位超常的君主,并当作镜子砥砺自己。

  四字碑文见证大历史

  五次谒陵仅仅是做秀,让汉人士大夫接受统治吗?这个因素当然有,但是更重要的是他从中吸取历史经验,并且把中国带入了又一个全盛时期。

  康熙的理念其实是一以贯之的。康熙五十年时,满汉大臣呈递一份报告,要给他加一个圣神文武大德等等很长的尊号,康熙说,你们别以为我老了糊涂了就喜欢听好话,上尊称这种事从前都被儒家先贤讥笑。我是读书长大的人,你们不要以为我不懂历史,不懂得如何做一个好的君主。8年之后,他下了一个圣旨给大臣们,说你们给我打报告,或者接受询问时,总是玩虚的,说皇上比尧舜还如何,讲到具体问题就环顾左右而言它了。你们不能再糊弄我,要实心任事。这时离他去世只有2年,身体状态不好,国政也有问题,但是头脑中尚有理性,而他一生兢兢业业,文治武功成就非凡,从这个角度去看他五次拜谒明孝陵,我相信他内心有真诚。

  康熙去世后为他立了一块神功圣德碑,在清朝叫圣德神功碑,记述了康熙一生功绩,其中就包括打败漠北蒙古分裂势力,奠定了西北边疆纳入中国的基础(最终在乾隆时期实现),西南收回了台湾,东北方跟俄国划定边界,使清朝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大版图的统一王朝。

  中国的版图和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逐渐壮大的,其中经历过分裂,经历过危亡,是什么使中国成为中国?简单讲是文化,包括价值观念、制度设计、伦理准则,还有具体的知识。就像顾炎武讲的,政权更迭,改朝换代,换一个家族统治,这都没有关系,文化不断就没问题。他们对于清朝那么抗拒,就是因为他们认为文化传统会断裂。假如顾炎武活到康熙晚年,想法会不会改变呢?

  我们今天看明孝陵这块碑上就是四个字,但是它是一个标志,让我们可以从一个细微之处看到中国成为大一统的国家,中华民族走向团结统一,在宏阔、长远的历史进程中,它只是沧海桑田中的一粟和一个浪花。

  (本文编辑整理自李忠恭2017年9月16日在南京市民学堂的讲座)

标签:

责任编辑:苗津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