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江苏 > 专题2017 > 新年走“大运” > 流动文化 > 运河传承 > 正文

0

故城县大运河文化源远流长

来源:衡水新闻网   2017-12-21 10:28:00

  今年以来,衡水市故城县大力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深入挖掘运河文化内涵,大力推进综合规划、古迹修复、文物保护、景区开发、生态建设等多项工作,全面加强大运河文化建设,积极打造县域文化新名片。省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会议后,故城县不等不靠,迅速行动,主动作为,统筹推进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通过深挖75.1公里运河文化遗址、历史名人、历史故事等,彰显故城特有的运河文化内涵。目前,已挖掘梳理出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遗迹11处;历史名人17位,历史故事9件。

  郑家渡口——繁华的运河古码头

  历史上,京杭大运河是最重要的交通大动脉。今天的故城县城所在地郑口镇原称郑家口,相传元末明初有一郑氏在此运河上设摆渡口,因而得名,简称为郑口。它位于冀、鲁两省交界线上,大运河左岸,因地处水陆要冲,各地商贾前来经商、落户,逐渐形成了一个繁华的小城镇,素有“小天津卫”之称。

  解放前郑口镇并不是县城所在地,只是过往商船落脚的码头。过去,它以水运码头这个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吸引了大批外地客商前来投资经商,到清朝中后期已发展成为规模可观的较大集镇。据《故城县志》记载:“清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汰巡检移县丞驻郑镇”,可见这里已是全县唯一繁华的市镇。大约在一百五十多年里,虽屡遭匪患和战乱洗劫,依然生意兴隆,经久不衰,成为商家必争的“风水宝地”。

  据说当时运河码头能同时停靠日装卸量达三四十吨的船只五十余艘。早在清中叶之前,郑口就已经有大量外地资本涌入,从而摆脱了纯地方色彩,具备了“万方辐辏”的大市镇型态。外资行业主要有山西省的大布、染坊二十多家,山西阳泉、河南焦作的煤炭业,江浙一带的土纸、竹货业,杭州的丝绸和茶业,山东鄣丘的药材、锻造业等。在众多客商中尤以山西商人的势力最为雄厚,他们看中了郑家口这块风水宝地,集资修建了一所气势宏伟、拥有戏楼的“山西会馆”,作为他们同乡聚会、娱乐、交流经济信息的场所,可惜后来因遭遇战乱而化为废墟。

  郑家口每年有两次传统的庙会,即二月会和九月会,将盛大的宗教活动和商业、娱乐活动汇集一起,形成节日般的热闹景象。每届会期,八方客商蜂拥而至,周围群众更是倾家而出,不远十里二十里赶来,欣赏戏剧、曲艺表演,购买生产、生活用品。由早至晚,会场人头攒动,大小商号、摊点施展出全套本领招徕顾客。因而,两届庙会也成了招财进宝的黄金时节。

  1937年农历十月初一,日本侵略军纵火焚烧了郑家口,经过这场空前浩劫,昔日车水马龙的繁华街市满目疮痍,交通瘫痪,物价暴涨,一时间百业萧条。郑家口人饱尝战乱之苦,也激发了爱国之心和救国之志,为了支援抗日战争,郑家口人民抵制日货,捐资捐物,做出过许多贡献。整个抗日时期,郑家口处于日伪的残暴统治下,直到1945年3月15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抗日武装力量一举解放了郑家口。这里的商业获得了新的生机,各商户纷纷恢复营业,郑家口再度出现了经济复苏的大好局面。

  1945年6月,故城县城由故城镇迁至郑家口。如今的郑口镇作为故城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正以崭新的姿态展示出灿烂辉煌的美好前景。

  “运河船工号子”——独特的运河风采

  京杭大运河是一条黄金水道,滋养着两岸的人民,在大运河开凿、通航以来的两千多年中,不仅对沿线居民的物质生活带来了至深的影响,更是运河儿女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被列入河北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漳卫南运河船工号子”,就是在这运河上被船工们世代传承、唱响起来的,至今闪烁着运河文化的独有风采。

  漳卫南运河段自清河县进入故城,纵贯全境,蜿蜒75.5公里。自元、明、清乃至新中国成立之初,故城县的郑口镇、故城镇、建国镇一直是商品集散码头。运河中舳舻相继,帆樯如林,受此影响,沿岸出现了大批为船队服务的季节性篙工、纤夫及搬运工。为了便于协作,提高劳动效率,增加生活情趣,在集体劳动中逐渐形成了运河船工号子。“漳卫南运河船工号子,始于元代,鼎盛于明清。种类繁多,可以分成船号和纤号两大类:船号包括起锚号、摇橹号、撑篙号、立桅号、升篷号、落篷号、绞关号等,纤号包括拉纤号、闲号等。伴随着船只从起航到收航的各种劳动场面,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劳动节奏。”

  据介绍,当时运河上来往船只络绎不绝,船工号子此起彼伏,形成了南来北往船如梭、处处欣闻号子歌的热闹景象。铿锵有力的号子在大运河上唱了一年又一年,成为运河沿岸一道生动的风景,和千百年来滔滔不竭、静静流淌的运河水一样,深深地沁入到运河儿女的心中。但随着1978年漳卫南运河的断流,船工号子也逐渐衰落。

  大运河文化内涵非常丰富,其中一部分就是船工号子,一声声的船工号子,拉了多少代的货,拉了多少代的人,养育了多少运河两岸的人民。运河船工号子是鲜活的历史记忆,是运河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应该被记载下来,传承下去。近几年,故城县一直注重运河船工号子的传承,整理出了“起锚号”“摇橹号”“撑篙号”“拉纤号”等几种号子。运河船工号子音乐节奏与劳动的节奏相应相和,具有鲜明的律动性。经过上千年的演变,运河船工号子既是劳动号子,又具有其独立的艺术形态。如今遗存下来的船工号子在音乐方面高亢、有力而富于变化;歌词多是即兴创作,内容因“号头”的职业素养而异,可以演唱沿途风光、历史人物、名胜古迹等。其渊源根据演唱者的回忆,它是以家族传承、师徒授受、职业熏染的方式绵延至今,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是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2009年,《漳卫南运河船工号子》成功申报河北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使这一千年绝唱重新响彻运河两岸。

  运河船工号子是故城古运河的一种文化元素,也是中华民族遗存的一种精神,必须把它保护好,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它、熟悉它。故城县根据船工号子的特点,将这一传统民俗文化谱以现代乐曲,赋予其新的生命力,创作了舞蹈《千年运河》《青春的节拍》和歌曲《拉纤的汉子》等文艺作品并搬上舞台,让世人重睹运河船工号子的风采。

  郑口挑水坝——鲜明的运河印记

  在故城县郑口镇原运河大桥西转弯处,有一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郑口挑水坝,这一劳动人民在治河防洪的伟大创举,令人叹为观止。

  郑口挑水坝,俗称龙尾埽。“郑口镇这段河道地处大运河转弯处,水深流急,多次漫堤决口。从明代开始就进行治理,最早是使用柳树护堤。一般十棵柳树为一捆,倒挂堤内以防河水冲刷堤根。因柳树倒挂堤内转弯处,很是壮观,颇像龙尾,被称为‘龙尾埽’。”据《故城县志》记载,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郑口至徐庄修龙尾埽一百九十五丈。现存郑口挑水坝共有6处,都是在明、清险工基础上重修的。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春,由三、四区(按行政区规划现当属三朗、郑口、房庄等乡镇)村民筹款3000元在徐庄险工砌砖坝一处。新中国成立后,进行了多次维修。遭遇1953年、1956年、1963年、1998年四次洪水侵袭,挑水坝未发生漫堤决口,再现古运河的传统工艺价值。

  这6个挑水坝位于郑口镇郑口运河大桥西侧,全长约910米。呈倒“U”型分布在河堤内侧,从运河上游至下游分别为其编号为一至六号(靠近大桥为六号)。一号与二号挑水坝的平面为长方形坐于堤坡上,迎水面两侧为圆角,后尾插入堤中。其中二号挑水坝雕有“民国三十六年即西历1947年桃月建筑”字样,清晰可辨;三号挑水坝的平面为菱形,迎水面为尖形,后尾插入堤中。坝体迎水面上留有当年监测运河水位的高度标示;四号挑水坝平面呈梯形,迎水面两侧为圆角,后尾坐入堤中;五号挑水坝平面为长方形,迎水面为弧形,两侧为钝角,挑水坝后尾坐入堤中;六号挑水坝的平面呈梯形,迎水面和两侧面相交处为圆弧形,挑水坝后尾坐入堤坝中。上方为郑口大桥,大桥的两个桥墩正立在挑水坝后尾处。2011年,郑口挑水坝作为河北省8处遗存之一入围京杭大运河申遗项目的申遗点,成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过修缮维护,恢复其原有古朴面貌。

  郑口挑水坝承载着丰富的大运河文化历史信息,是研究中国近代史和中国近现代水利工程不可多得的实物。

  历史名人——鲜活的运河名片

  故城受运河的滋养和孕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人杰地灵,名人辈出。近年来,故城县围绕打造冀东南运河文化名城,在加速推进运河新城、运河公园建设,打造现代旅游度假产业园的同时,充分挖掘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特别是注重人文资源的开发。

  在故城县城多功能安居小区——迎瑞温泉花园的大广场上,伫立着一位大理石雕塑的老人、文学著作《中山狼传》的作者——马中锡。据资料记载,马中锡祖籍大都,先世为避战乱于明初徙于故城县(今故城县夏庄镇东马庄)。他出生在官宦世家,明成化十一年中进士,官至左都御史。马中锡一生为官,为人刚直,仕途坎坷。以兵事为朝廷论罪,下狱死。马中锡极富文学才华,在古代文学史上地位很高。长于散文,其创作的寓言故事《中山狼传》,以仁厚的东郭先生最终被狡诈的狼吞噬生命的艺术典型概括总结了自己悲怆的一生,深刻揭示了“除恶务尽”的哲理,虽非其力作,却脍炙人口,成为传诵千古的名篇。现留有《东田集》《东田漫稿》6卷、《别本东田集》15卷。退休干部卢宝行写就并发行的长篇人物传记小说《铮铮铁骨马中锡》成为挖掘运河文化和人文考古研究等民俗文化事业的一笔富贵资源。

  原县政协副主席尹丕杰撰写的长篇人物传记《冯治安传》,讲述了抗日爱国名将冯治安的抗战事迹。冯治安是故城县辛庄乡东辛庄人,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因在卢沟桥事变中打响全民抗战第一枪而载入史册。在主城区青年公园,抗日民族英雄节振国的雕塑,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立体、生动的教材。节振国出生于故城县郑口镇刘堂村一个贫苦家庭。据记载,1920年他们全家逃荒到河北开滦赵各庄煤矿,饱尝生活艰辛。节振国性格刚烈、倔强、勇敢,并有一身过硬武功。1938年3月,开滦煤矿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罢工运动,节振国被推举为赵各庄矿工人纠察队队长。5月6日,大批日伪宪兵包围节家,搜捕节振国等工人领袖,节振国劈杀日本宪兵队长后负伤脱险。节振国刀劈日本宪兵的消息震动了冀东,毛泽东同志赞其是民族英雄。伤愈后竖起抗日大旗,组成工人抗日游击队,后加入冀东抗日联军李运昌部,活跃在矿区和广大农村,发动群众,打击日寇,威震冀东。新中国成立后,其事迹被创作为中篇小说《赤胆忠心》、长篇小说《血染春秋》,被编成歌剧、京剧、电影、电视剧,他那崇高的民族气节和英勇无畏的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

  故城还有很多历史名人,如隋末农民起义领袖、被誉为“隋王朝掘墓人”的窦建德;我国科举史上第一个状元唐朝孙伏伽;明朝乡贤、四川承宣布政使司右布政使李际可;明太子太保兵部尚书田吉;明兵部尚书周世选;被嘉靖皇帝誉为“圣人”的礼部侍郎王道等,他们为后人留下数不尽的精神财富。

  故城将充分利用这些历史名人,丰富故城运河文化的内涵,塑造新时期故城形象。

标签:

责任编辑:王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