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江苏 > 专题2017 > 新华日报创刊80周年 > 80周年庆 > 媒体聚焦 > 正文

0

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

八十五岁本报老记者晓庄捐赠老照片现场速写
来源:中国江苏网   2017-12-22 09:30:00
展览现场,晓庄左手拄着拐杖,右手拿着相机,依然热情地记录着眼前的一幕幕。离休多年却相机不离身,她的身份不再是新闻工作者,但用镜头记录时代的初心从未改变。

新华日报女摄影记者余萍赠送即时打印的照片给晓庄老师。 新华报业视觉中心记者 尤晓源摄

晓庄与老照片中的“小铁梅”见面。 新华报业视觉中心记者 余 萍摄

  迎着冬日暖阳,“新华日报创刊80周年·晓庄老照片捐赠仪式暨晓庄摄影作品回顾展”昨日在本报新华全媒体艺术馆举行。作为新华日报老摄影记者,晓庄这次捐赠的78幅老照片,多拍摄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一张张黑白老照片,带着大家回望历史,见证时代变迁。

  “我一辈子都是记者”

  1952年的南京浦口幼儿园,孩子们在打腰鼓扭秧歌;1954年,南京长江路口的小弄堂里,孩子们在流动书店里看小人书;1957年除夕夜,晓庄赶到南京燕子矶人民公社食堂,拍下了大家一起吃年夜饭的场景……一张张珍贵照片,定格了新中国的成长断面,也记录了晓庄作为新中国第一代女摄影记者的足迹。

  “我18岁就进了新华日报,越是艰苦的地方越愿意去。有时也胆怯,但只要拿起相机,就什么也不怕了!”85岁高龄的晓庄,说起记者这份工作,眼睛一下子亮了。

  手中的相机,意味着肩头的使命。“那时候我们出去拍摄时,别说坐汽车,连自行车都是奢侈品,就靠两条腿跑。下乡时,我们的头发上、身上都生了虱子,但从来没有人抱怨辛苦。”晓庄说。

  展览现场,晓庄左手拄着拐杖,右手拿着相机,依然热情地记录着眼前的一幕幕。离休多年却相机不离身,她的身份不再是新闻工作者,但用镜头记录时代的初心从未改变。她说:“我一辈子都是记者。”

  现场,晓庄向新华日报捐献了78幅老照片。她说,“我是怀着感恩的心情捐出这批照片的,是新华日报成就了我的摄影事业,赶上新华日报创刊80周年,我十分愿意把这批老照片捐给报社,给我们的后人留下一点历史记忆。”

  留时代剪影,传历史感动

  捐出的照片中,一个梳着辫子的小姑娘,正站在简易的舞台上,有模有样地唱着戏。画面中的这个小姑娘李中慧,如今已是南通市文联副主席,昨天,她也来到了展览现场。

  “晓庄老师这张照片拍摄于40年前,当时的南通市中央公园,搭了个舞台给大伙儿唱样板戏。条件很简陋,但观众眼睛里流露出的那份对文化生活的热忱期盼,让人一辈子也忘不了。”李中慧说,很感谢当时那个起点,成就了现在的自己,更要感谢晓庄老师为那个时代留下了剪影。

  “晓庄是江苏摄影界的老前辈,她一辈子都在忠实履行记录精彩瞬间的义务。”省摄影家协会主席沈遥在展览现场告诉记者,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这些老照片不仅仅记录了历史,在许多年之后更加折射出它们的社会性和人文价值,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红色记忆。观看这些照片,让我们内心充满了感动,对历史充满了尊重。”

  新华日报社总编辑双传学表示,“在此展览上,我们不仅可以领略到不同的时代特征,体察我们国家筚路蓝缕启山林、栉风沐雨砥砺行的发展历程,而且可以感受到新华日报记录历史、反映时代的伟大责任,感受到一代代新华报人精益求精的新闻精神、薪火相继的革命传承。”

  永不停歇的新闻追求,激励前行

  现场,一场新老两代新闻摄影记者的对话,也在温情上演。在晓庄进入新华日报大楼时,新华日报社女摄影记者余萍给她拍了照片,片刻之后,照片就已打印装框,现场赠送给了晓庄。“现在的技术多快多好呀!”这位当年的新华日报老记者十分感慨。

  展览上有一幅照片,是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通车。“这个构图非常宏伟壮观,以当时的摄影条件,您是怎么完成的呢?”余萍提出了自己的疑问。晓庄回忆说,当时为了拍这张照片,不顾危险踩着软梯爬上了桥头堡,要不是被人一把拽住,差点一跤摔下江去。当时技术条件简陋,相机只有一个标准镜头,只能分别拍大桥、火车、轮船,再用“接片”的方法将三张照片拼成一张。

  余萍深有感触:“现在去拍长江大桥,我们可以用无人机轻松飞越。时代变了,但记者记录真实的本质属性不变,我们更应该运用新技术、新设备去记录历史,不辱新华日报这块金字招牌。”

  现场,新华日报社社长周跃敏向晓庄颁发了新华日报第一张“荣誉员工证书”,并代表新华日报社对晓庄捐赠作品致谢。他说,这场晓庄摄影作品回顾展,既是新华日报创刊80周年系列活动的重要内容,也是对新华日报过去历史的一个最好纪念。在当时那么艰苦的条件下,晓庄留下了这么多好作品,这是我们新华日报值得好好传承的宝贵精神财富。晓庄的新闻追求,对我们年轻一代的新闻工作者更是精神激励,我们会不断发扬光大。

  本报记者 顾星欣 冯圆芳

标签:

责任编辑:王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