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江苏 > 专题2017 > 新华日报创刊80周年 > 80周年庆 > 媒体聚焦 > 正文

0

一张宝宝笑脸照背后的故事

寻访六十一年前本报记者抓拍的主人公
来源:中国江苏网   2017-12-21 09:52:00
在《新华日报》创刊80周年老照片真情大征集活动中,一封来自南京市民邓亚民的信引起记者关注,信中夹着一张1956年9月30日《新华日报》3版的复印件和一张宝宝笑脸照……

2005年,邓亚民母亲70大寿合影

1983年,邓亚民的儿子出生了

1978年,邓亚民的全家福

三岁的邓亚民

  在《新华日报》创刊80周年老照片真情大征集活动中,一封来自南京市民邓亚民的信引起记者关注,信中夹着一张1956年9月30日《新华日报》3版的复印件和一张宝宝笑脸照……

  这张照片拍摄于1956年,图中那个睁着大眼睛啃苹果的就是当年才两岁的邓亚民。邓亚民说,1956年9月29日,新华日报文字记者伍阳、黄然,摄影记者朱俊杰到街头抓拍反映人民国庆节前生活的照片。邓亚民跟随母亲到新街口中央商场买衣服。商场里,浓眉大眼、活泼机灵的小亚民抱着苹果的样子一下吸引了朱俊杰的目光。

  “你叫什么名字啊?你来买什么啊?”记者与被母亲吴惠英抱在怀里的小亚民拉起家常。就在小亚民张嘴咬苹果的时候,朱俊杰摁动快门。

  次日,《新华日报》3版刊发文章《让人民过一个愉快的节日》,配图就是这张小亚民吃苹果的照片——“节日到 宝宝笑”。文中写道:“……人们在国庆节都想穿着美丽的新衣裳。近一些日子,南京的国营及公私合营中西服装店都很忙。缝纫生产合作社接做的衣服也不少。在新街口丰富路,有一家裁缝店——大众缝纫生产合作社第三门市店,店里挂满了旗袍、连衣裙、还有外套……”

  3天后,邓亚民的母亲吴惠英收到新华日报社寄来的报纸,看到自己和儿子的照片上了报纸,她欣喜地说,“我们实在是太高兴啦,能上《新华日报》是一件非常骄傲的事。”12月9日,记者来到位于南京市标营4号小区邓亚民母亲吴惠英的家。虽然距照片拍摄已过去61年,今年81岁高龄的吴惠英说起当年那一幕依然激动。

  吴惠英说,是新华日报记者给他们留下母子情深的见证。可惜的是,当年寄来的那份报纸在一次搬家中丢失,直到前几年,邓亚民委托朋友在南京市图书馆找到这份报纸,并将该照片还原寄给《新华日报》编辑部。

  在与邓亚民聊天中,记者发现这个家庭特别爱拍照,吴惠英家中相册很多,粗略统计有千余张。桌上、墙上到处都是照片。照片中,这个家庭里每个人脸上都挂着幸福的笑容。从一张张有些泛黄的老照片里,记者看到这个家庭60多年来生活条件的变化。

  在邓亚民的记忆中,生活条件变化最大的是交通工具。“早些年谁家有交通工具啊,都是靠两条腿走。”他回忆说,直到上世纪70年代初,父亲买回第一辆自行车。“那时候自行车真是个稀罕物,我太高兴了,骑着自行车一口气跑到仪征。”

  上世纪80年代,摩托车开始成为交通工具中的“新宠”。跟随潮流,1989年,邓亚民花1.45万元买了辆红色铃木王。有了这辆车,他平日接送孩子上幼儿园、周末回家探望父母方便多了。

  进入21世纪,汽车驶入寻常百姓家,邓亚民家也添了汽车。交通工具的变化映衬出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采访中,邓亚民由衷地说:“对比上一代人,我们是多么幸福啊!”

  记者在翻阅这些老照片时,也看到邓亚民家居住条件的变化。邓亚民的第一个家位于大光路的南京第一机床厂职工宿舍。“面积很小,大概30平方米,只有一间房,卫生间、厨房,都是公用的。”邓亚民说:“第一个家给我留下最深的记忆就是,每天一大早都得去倒痰盂。”

  到了1966年,邓亚民家搬到八宝前街,这是他第一次住进有厕所的房子。1983年,邓亚民的儿子出生,一家三口搬进现在大中桥白下路的房子。随着父母年事渐高,2000年,邓亚民在标营4号小区物色一处住房。“有电梯,周边环境也好,适合老人。”他说,为让父母住得舒适,他花大价钱请装修队将房屋装修一新。

  成家立业后,邓亚民常在闲暇之余带父母出门旅行,去过海南、杭州、哈尔滨等地。如今,年过花甲的他感叹生活的富足。邓亚民家族有17口人,四代同堂,温馨平和。他庆幸,自己生在这个时代,赶上了好年头。

  新华报业视觉中心记者 杨玉梅/文 王诗宇/摄

标签:

责任编辑:王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