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江苏 > 专题2017 > 2017世界物联网博览会 > 物联大数据 > 案例研究 > 正文

0

物联网驱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梁溪样本

来源:南风窗   2017-09-05 17:25:00
梁溪把精力聚集到研究和制定符合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指导性政策,着力打造B2G的新型政企关系的企业服务。

  (原标题:物联网驱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梁溪样本)

  “物联网龙头企业,它带动上下游产业链的聚集,形成产业生态圈,然后将打造小型产业社区。这就像城市里的细胞,一个城市的细胞越多越健康,城市的活力越高。”

  梁溪区是无锡市的中心城区。从设立时间上来看,梁溪区设立于2015年10月,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新区”。从建制沿革上来看,梁溪区是由原来的崇安区、南长区、北塘区撤并成立的,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老区”。

  从区域经济发展最初的定位上来看,梁溪区是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是以服务业为主的城区。

  作为站在物联网风口上的苏南工业大市,无锡市建设“感知中国中心”、朝着“中国制造2025”已经走过7个年头了。超过2000家物联网企业在无锡产业格局中持续释放着独特的活力,产业规模已经超过1500亿元。

  作为一座物联网产业大城的中心城区,梁溪无疑也面临巨大挑战和机遇。那么,在新的一轮物联网科技革命和区域经济版图的重塑中,梁溪这一中心老城区,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新的发展之路?特别是在无锡物联网产业崛起的版图中,又将扮演什么角色?

  什么是“小而精,专而特”?

  在物联网中寻找机会,走“都市工业”发展道路,被确立梁溪作为一个“新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总体思路。但是作为“老区”,要在老城区开发工业产业,并非易事。

  2017年,梁溪列入市统计库的物联网企业共有309家,占整个无锡市物联网企业的总数约15%。

  把企业聚集到寸土寸金的中心城区,梁溪打出的是一面“平台+龙头”的大旗。它想让聚集到梁溪的企业在产品制造与政府理念和城市风貌之间有机整合,相互促成,共同升级。

  要达到这个目标,选择什么样的入驻企业是关键。“小而精,专而特”,梁溪区经济和信息化局局长秦如平概括为六个字。他称之为梁溪物联网发展之路,而且很自信地认为在无锡市是独一无二的。

  所谓“小而精,专而特”,就是培养“小巨人企业”。在秦如平看来,在梁溪这样一个老城区,已经没有太多富余的土地,可以像真正的“新区”那样大规模地圈地建厂房。因此梁溪看中的企业是,占地面积小,有先进的技术,在细分领域专一、专业,有特别之处。

  选择有引领性、有爆发性、有持续性的中小型企业,而排除那些占地面积大、占用资源多,即便是目前已经称得上较为成熟的品牌企业,来作为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这样的大取大舍,是梁溪在深入研究了物联网产业发展的状况、区位优势、产业组织规律和自身经济规律之后决定的。

  梁溪把精力聚集到研究和制定符合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指导性政策,着力打造B2G(BusinesstoGovernment)的新型政企关系的企业服务,R2G(ResidenttoGovernment)的新型政民关系的民生服务,G2G(GovernmenttoGovernment)的新型政府部门关系的政府综合管理服务等三大服务领域,建立起“一中心、两平台、三服务、四数据库、多个应用”的信息化建设格局。

  在这个基础上,“梁溪把企业投掷于市场之中,以企业为主导,用市场检验企业的好坏。”秦如平表示,“政府要做的是引导、推动和监管。”比如现在,政府部门做的更多是举办各种展会,为辖区企业提供对外交流机会。

  “物联网就像是很棒的机器”,作为当今世界最具权威性的网络文化的发言人和观察者,凯文凯利(KevinKelly)高度评价物联网的同时,也不无忧虑地认为:“但我们不知道如何启动它们。”凯文凯利的疑虑,其背后是物联网固然前景美好,但如何应用于现实产业,以商业前景却不甚明朗的现实。

  这种忧虑的破解,需要的是样本,是商业上越发成功的物联网企业。必创传感科技有限公司在梁溪的发展,便是这样一个典型案例。秦如平把这个样本概括为“必创路径”,梁溪正在把这个样本复制到区内的其他物联网企业中去。

  核心企业驱动一个集群

  2011年落户梁溪的必创传感科技有限公司,初创团队不到5人。必创总经理徐锋与他研究开发的传感器一样敏锐,早在2005年就感知到传感器会朝着无线化、网络化、数字化、微型化的方向走。但物联网国际协议IEEE802.15.4漏洞很多,这意味着产品研发得从底层协议入手。

  徐锋本人也没有预料到企业发展的神速。到2015年,必创高端传感器产业园在梁溪正式开园。这时候,必创已经是一个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有竞争力的物联网企业,而且开始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发展了。

  2017年6月,必创成为国内无线传感器领域第一家在A股创业板上市的公司,在别人看来,这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

  但徐锋心里清楚,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是做不到的,尤其是在公司IPO前,“在区里工业用地较为紧张的时候,仍然帮助必创解决了用地问题,促使周围配套产业齐全,使得必创有了扩大总产量的载体空间。”

  必创用6年时间实现了“小巨人”企业带动中心城区经济发展,在秦如平看来,这是运用物联网技术“弯道超车”的结果。如果从物联网技术的角度来看,必创的力量很小;而从中心城区发展工业的路径来看,必创的价值很大。

  徐锋并不孤独,复制必创模式是梁溪业已确定的物联网发展最佳路径。现在,一个前后两期约5平方公里的无锡食品科技园已经规划,中科恒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入驻其中。这家公司扮演的角色和当初的必创类似。

  过去100年来,人类从农场到餐桌上食物的供应流程是无法监控或者说无法追溯的,食物安全可靠性还不能完全控制。但这个问题可以依靠物联网解决。

  中科恒源自主研发了“物联网大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通俗来讲就是“物联网+智慧食品”信息云平台,利用物联网技术提供食品安全、食品产业、智慧园区信息化、大数据分析四大服务。

  首个运用“物联网+智慧食品”信息云平台的是“江南大厨房”,为中小学提供营养配餐服务。中科恒源总经理莫宏波乐观地认为,以后学校只需提供就餐环境就可以了。

  立足无锡食品科技园,莫宏波下一个目标是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人们熟悉的传统农贸市场、食品加工厂、美食餐饮城,让食品行业变得更智慧,让百姓的饮食变得更安全。

  与中科恒源不一样的是,无锡卓信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已经度过了初创阶段,2012年8月入驻无锡北创科技创业园。作为室内定位物联网技术应用行业的标杆企业,2016年营业额2000多万元,成功挂牌新三板,2017年预计可达6000万。

  卓信的总经理王卫东认为,企业最重要的就是人,企业要发展首先要为员工提供必要的生活条件,甚至更好。在公司选址上,王卫东考查了很多地方,感觉到梁溪政府不仅在政策引导、项目申报、资金扶持、市场推介等方面都积极作为。

  另一方面,梁溪作为一个老城区,在这里不仅衣食住行一切都很方便,加上吴文化、古运河文化底蕴深厚,容易吸引更多的人才落户,便于企业发展。

  但王卫东并不满足现状,他有更大的抱负,他相信随着卓信的发展,必将会和更多的企业合作。他希望卓信不仅成为一个龙头企业,而且构建以物联网技术为主导的城市复合型功能区,就像华为一样的科技城。

扬名传感信息园效果图

  产业社区与城市细胞

  让必创这样的企业在梁溪落户,然后上市,对于梁溪来说,这仅仅只是开始。梁溪的“野心”远不止于此。

  让城市风貌也借助物联网这个平台得到有机更新,是梁溪的另外一个更远大的目标。在落户企业取得阶段性规模之后,梁溪将进一步推动企业把产能、规模和社区建设结合起来,达到三者共赢。

  以必创为依托,梁溪利用善念桥现有城中村改造,让必创与上海的中乡创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合作,由中乡创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进行规划、投资、运营,将其分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现有的科技园区,另一部分是一个创客社区。

  通过科技园区与创客社区联动,打造一个传感物联网领域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地,创新资源集聚地,产村融合的智慧小镇。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西安分院院长、资深项目管理专家阮林军在总结梁溪的必创高端传感器产业园的发展路径时,认为这是一条“先乐业后安居”的发展路径,与传统意义上“安居乐业”发展理念有很大的差别。

  对城中村和工业园区的复合型改造,阮林军给予高度肯定,“在长三角经济圈里,必创是首创。”在他看来,必创在园区内相当于一个物联网龙头企业,它带动上下游产业链的聚集,形成产业生态圈,然后将打造小型产业社区。这就像城市里的细胞,一个城市的细胞越多越健康,城市的活力越高。

  梁溪的城市空间构想是明确的,即由像必创这样的核心企业借助物联网技术,带动产业活力,逐步发展为一个个犹如城市细胞的新型企业社区,比如智慧传感社区、智慧食品社区、智慧农业社区、智慧定位社区等,用新型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更新和重建城市面貌。

  梁溪的优势在于,物美价廉、交通便利,这也是梁溪能留住人才、吸引企业的原因之一。更重要的是,创业者在这里可以找到“家”的感觉。

  中国人重视家庭的伦理传统从来没有中断过。回放陈红1999年演唱的《常回家看看》,你会发现,虽然时间跨越了将近20载,这首歌现在仍然直击着我们的软肋:对家的怀念和向往。

  不管城市怎样建设和发展,最终能够俘获人心的,还是能不能让在那里工作、学习的人们建立一个家,找到归属感和安全感。梁溪的产业社区之路,就是将传统家文化和产城新模式有机融合之路。

  把地皮开发并转换为资产,这不是难事,但把城市的“存量资产”转型升级却是一个课题。在阮林军看来,“许多政府也意识到城区的发展,不能单纯地依靠开发房地产,否则可能造成城市的产业空心化或低端化。”城市,更需要的是创业者。

  梁溪正在寻找吸引年轻创业家们的路径。起初是慢慢孵化一家物联网技术的企业,然后产业化形成一个众创空间,最终连接成一个个物联网特色小镇。

  以这样的空间,把人才引进来,引导他们选择具有物联网属性,更轻资产化、更年轻化的个性和创意产业,使创业者集聚在梁溪,让他们的技术和思想相互碰撞、融合、升级,形成一种具有物联网思维的商业观。

  风景园林大师约翰奥姆斯比西蒙兹曾经自问自答:“友谊能设计出来吗?答案是不可能,但是可以确定的是,有助于人们相识交集的场所是可以设计出来的。”这正是梁溪的理想。

  只要你来到这里的产业小镇,你就可以充分就业,享受新的生活空间,让人们慢慢相交相识,把这些智慧小镇变成一种趣味和商业共同体,让老城区从“智慧”上变得“酷”起来,年轻起来。

  事实上,无论企业探寻物联网的新商机、新模式,还是作为公共服务提供者的政府试图更新城市风貌,使辖区可持续发展,他们最终的都要回归到关照“人”本身。

  城市承载着人类最主流的生活方式,但城市是坚硬的,大多数城市人疲于奔命心力交瘁,如何让在这个居住空间的人的才智得到释放,实现人生的价值才是根本的命题。

  有趣的是,就在梁溪的横街,江南名园之一的寄畅园以其巧夺天工的“借景”艺术,收无限于有限之中,悄然屹立在世人身边500余年。红尘滚滚,川流不息,时势造英雄。那么,现在的梁溪“借景”物联网,又何尝不是在造一个创业家挥斥方遒、普通人安居乐业的新园?

标签:

责任编辑:王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