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南京城区驱车一路往南,车行至高淳与安徽宣城交界处,只见一栋栋民居依偎在青山绿水中,人在景中,景在村中,村在画中,刚刚获评“全国文明村镇”的高淳区固城街道蒋山村,就这样“闯”入记者眼帘。
强村建,偏僻山村焕发活力
蒋山村不大,可景色别致。漫步村内,干净整洁的游步道、错落有致的小洋房、特色有趣的文化长廊和凉亭、随处可见的壁画,石头和木质栅栏垒成的院落,院门前错落有致的花盆,构成了一幅古朴又不失精致的山水画。
然而10年前,这里还是另一番景象。“路是土的,水是臭的,空气是脏的,房子是倒的,电线杆是歪的。”蒋山村党总支书记何腊保是土生土长的蒋山人,他告诉记者,落后致使人心涣散、民风不正。蒋山村曾是全区最有名的贫困村、信访村。
坐拥优美山水资源和千年历史文化,蒋山村怎么就发展不起来?何腊保很困惑。2010年,何腊保竞选上任蒋山村村支书,他决心扭转村子现状,通过抓党建促村建,同时挖掘历史文化遗存,涵养文明乡风。
为调动党员的积极性,提升基层党组织凝聚力,何腊保多次组织党员学党章、学文件、重温入党誓词,以及外出参观红色景点、设施农业。在他的带领下,党员纷纷参与到村庄建设中来,修路、清池塘淤泥、拓宽塘埂、栽植苗木,将何家自然村中心位置的“垃圾山”改造成休闲广场,蒋山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4年,村里修了一条2.2公里长、8米宽的沥青路,正是进村主路蒋山路,一下子为村里打开了通向外界的大门。
兴文化,优良传统代代相传
生态立村,只是第一步。在何腊保看来,蒋山村更要靠文化兴村,“蒋山文脉深厚,有春秋的传奇、汉代的古墓、盛唐的驿道、宋朝的宗祠,还有数不清的传说故事,这些好东西必须传下去。”于是,他带领全村修宗祠、立家训、兴庙会、设红榜、建慈善会、办艺术团,几年下来,村里的古风又回来了,哪家有急事,乡邻出钱出力。
位于何氏宗祠的“家训堂”,是高淳区家风教育基地。拾阶入内,只见古柏参天,两侧厢房建有家训堂、书法室,中间享堂高耸巍峨。2014年全村募捐,加上政府资助,宗祠得以修缮。村里还创建了何姓家风为支撑的道德广场,通过橱窗、墙画、展板、讲堂等载体,向村民展示“先国后家”“清正廉洁”的何氏家训,了解“息争讼、禁赌博、完官赋”等何姓家规。何氏家风家训不仅影响着族人,更对当地乡民的具体行为作出了规范。在此基础上,蒋山村设立村规民约、环保公约,一直沿用至今。
村西面的固城湖边,始建于清末的保贤局古朴如初。保贤局配大船,用于救援湖中遇险船只。救人于危难,是蒋山村自古以来的传统。2015年7月,蒋山村成立村级慈善协会,617户报名入会。保贤局对面的圣德戏台上锣鼓喧天,台下村民纷纷捐款。全村排出69个困难户,村里富裕家庭自愿与其结对。“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齐心协力将优良传统延续下去。”村民路抱娣说。
育文明,志愿服务深入民心
近日,在蒋山村保贤局旧址前的文化广场上,来自“吴阿姨”志愿者服务队的志愿者们带来了精彩的表演,除了广场舞、女子腰鼓等文艺节目,还有跳五猖、打香莲等民俗表演,偌大的文化广场挤满了前来观看演出的村民。
吴春香是“吴阿姨”志愿者服务队的成员,“以前村民闲着没事就喜欢打牌,也没有其他事情可以做。”她说,2017年7月,“吴阿姨”志愿者服务队成立后,村里的妇女都加入进来,天气允许的情况下,她们就会在文化广场上表演。“大家都喜欢来看,也不打牌了。”吴春香笑着说。
近年来,为了加快蒋山村的精神文化建设成果落地,蒋山村成立了“一刻钟”党员义工服务队、“吴阿姨”志愿者服务队、“橄榄绿”退伍军人志愿服务队等6支志愿服务队。志愿者来自不同群体,分布各个自然村,群众“点菜”,志愿者“上菜”,提供“菜单式”服务。
“一刻钟”志愿者服务队由党员义工组成,居民有困难打个电话,志愿者15分钟内上门服务。村民汪思义是“一刻钟”的“忠实粉丝”,逢人就夸。“记忆最深的是2018年大年三十晚上,我身体不舒服,家中年夜饭没着落,就想到了给何书记打电话。”汪思义说,没过一会,何书记就拎着新鲜的老母鸡和很多年货上门,还给他做了饭,陪他聊天,离开的时候已经是第二天凌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