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让生命开出花来 ---镇江耄耋老人24年捐款23万余元
2019-09-24 15:38: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梅永生 曹德伟  
1
听新闻

  中国江苏网9月24日镇江讯 (梅永生 曹德伟)“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人活着正是为了给社会增添一点光彩,只有这样,我们的生命才会开花结果。”这是巴金的名言,更是江垣青的座右铭。他是镇江慈善总会捐款第一人,家里的捐款收据多达数百张;他大爱无声,鲜少留名,经常化名“吴明是”或“郑江仁”;他从1995年捐出第一笔善款,24年累计达231350余元……这位“爱心老人”,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大爱”,就在前不久,他刚被评为江苏省道德模范。

  (荣获省道德模范的江垣青)

  镇江慈善总会捐款第一人

  江青垣,1929年生,退休前,他是镇江技师学院的一名教师。在老人的家里,记者看到厚厚的一沓捐款收据,20多本慈善捐赠、社会妈妈、希望工程等各种版本捐赠证书。这一张张单据,一本本证书,都在讲述着一个个温暖人心的故事。

  2001年,丹阳13岁少女袁丽丽被确诊为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命悬一线。江老从报纸上看到报道后,第二天就专程赶到报社向这位花季少女捐款500元;2008年,外来打工人员马明忠两岁的儿子小阿旦跌坐热水锅中,被严重烫伤,情况危急,媒体报道后,老人当天给记者留下一封信,向这名不幸的回族儿童捐款500元以解燃眉之急;2011年,镇江“大爱之星”张晓春的造血干细胞受捐者——山西临汾女教师许香香无力支付巨额手术费用,在看到这个报道后,老人向许香香捐助1000元……

  说起与慈善事业结缘,老人仍然清楚地记得,1995年11月1日,镇江市慈善基金会(暂定名)筹委会刚刚成立,当年66岁的他在广播里听到消息后,当天下午他冒着严寒骑车赶到市民政局捐出了400元,由此成为向镇江市慈善总会捐款第一人。此后,老人的爱心善举一发不可收。至今,据不完全统计,累计金额达23万余元。

  (第一笔捐款)

  既是“吴明是”,也是“郑江仁”

  江老是慈善总会、希望工程、红十字会、镇江市妇联等多组织的熟面孔,尤其是希望工程,连续多年,每笔捐款都在2万元以上,有时,一年还会捐两次。然而,每次捐款他都鲜少用真名,或化名“吴明是”,或化名“郑江仁”。对老伴、子女、朋友、邻居也闭口不谈自己捐款的事情。

  (分门别类的捐款收据)

  之所以善举被人发现,是由于接触次数多了,希望工程办公室、红会工作人员关注到了他,后随着记者的采访,老人的真实身份才逐渐曝光。而直到前年老人荣登社区设置的“善行义举榜”,家门口的邻居才得知他的义举。有受助者通过媒体向“不知名的老爷爷”道谢,他从没有主动“认领”,“我之所以用‘吴明是’和‘郑江仁’的名义捐款,是希望社会中多一些光明,多一些正义,多一些仁爱”。

  24年来,江青垣老人的慈善捐赠内容涵盖助学、助老、助残、助医、赈灾等诸多个领域,慈善的触角更是延伸到全国各地,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大爱之歌。

  对他人慷慨,对自己“苛刻”

  健康路街道田家门社区党委书记时翔告诉记者,由于江老身体不便,所以江苏省道德模范的颁奖典礼由其代为出席,在当天的获奖人中,90岁高龄他是获奖人中年龄最大的一个。“江老是我们的镇江好人,同时也是田家门社区的‘一宝’,我们也多次邀请江老在道德讲堂上宣讲,弘扬助人为乐的精神。”

  做慈善江老很大方,但对自己却很“苛刻”,至今,他跟老伴还“蜗居”在花山湾小区一套60坪左右的“老破小”里。退休多年,江垣青的工资仅有几百元,直到2012年才涨到4000元,然而每次捐款他都毫不吝啬。“虽然我不富裕,但我还能好好生活,社会上还有那么多困难的人,我要尽我所能帮助他们。”同是教师的老伴曾经对他的善举不理解,但在他的影响下,也逐渐改观,老两口从2003年开始成为首批“社会妈妈”。“年轻人,是祖国的希望,不能因为家境困难,就耽误孩子的人生,人人都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他们能考上大学,已经是非常优秀的了,他们都是祖国的栋梁之才。”

  热衷慈善,老人希望把爱心之力传递下去。在田家门社区“道德讲堂”上,他引述巴金先生的名言,“我思索,我追求,我终于明白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

标签:
责编:郭玲玲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