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城隍庙修缮工程通过专家验收 不落架大修城隍庙重焕光彩
2021-10-12 09:28:00  来源:扬州日报  
1
听新闻

修缮后的城隍庙大殿。林倩雯 摄

近日,市文物局组织专家对市级文保单位城隍庙修缮工程进行验收,经专家组评估后,予以验收通过。这里曾是扬州大都督府、淮南节度使衙署的所在地,如今只剩一座清代修建的大殿,这一古建筑经过修缮终于重新焕发光彩。

历史沿革

曾作扬州大都督府、淮南节度使衙署

位于景区平山乡堡城村十字街东北侧的城隍庙,始建于隋代,唐代为大都督府,清光绪年间重修。

城隍庙初时规模较大,有大殿、配殿、楼阁、客堂和配房,相传原有房屋九十九间半,大殿前后植有四棵银杏树。

唐代以后,城隍庙几经战火焚毁,又几度修复。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象鼻桥旁两根“将军柱”(高2米多,直径0.5米,身为八角形,下为扁鼓形旗杆座)移至庙前。清咸丰年间,庙宇再次毁于战火。虽经光绪年间再度募资重建,规模终究未能复原。后又因年久失修,庙房逐渐破败。

历经风雨

受损严重,修缮迫在眉睫

岁月变迁,如今城隍庙仅剩下一座大殿。这座大殿建于清代,坐北朝南,面阔18.2米,进深10.2米,硬山顶,墙体为青砖。建筑具有典型的扬州清代建筑风格,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与建筑技艺。

受到雨水侵蚀、自然风化的影响,大殿的修缮迫在眉睫。2020年,我市启动城隍庙修缮工作。

当时,建筑本体保存状况差,总体形制残缺,结构不稳固。在建筑外墙中,东西山墙及北墙为扬州传统青砖砌筑,内墙有局部红砖墙,为近代增加。建筑木柱出现倾斜,木梁、檩条等木构件漆面均严重剥落。

根据现场勘查情况,修缮单位认为,建筑本体受损严重,应当保存原始构建,保留原有形制,利用原建筑可用构件,有根据的进行补砌、复原,对损坏严重的构件进行更替。

重放光彩

不落架大修,楠木保持本色

目前,城隍庙修缮工程已完成,近日市文物局组织专家前往实地验收。

修缮一新的城隍庙大殿已重现往日光彩,墙体、屋面、地面、木结构均被清理干净,并完成了修补、替换、粉刷等工作,门窗也被替换成了木质门窗,古色古香。

在大殿内部,原有的楠木梁被完整保留下来。据施工方介绍,修缮时,因为原有的木结构损坏比较严重,所以修缮时全部进行了粉刷,但楠木因为要保持它的本色,所以没有粉刷油漆。

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修缮工程采用了不落架大修的方式,未来将对城隍庙大殿周围的环境进行提升改造。

记者 林倩雯

标签:
责编:徒滢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