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禾下乘凉,我们接棒”扬大农学院师生自发追悼袁隆平院士
2021-05-25 10:21:00  来源:扬州网  
1
听新闻

农学院师生举行悼念活动。乔云 摄

5月24日上午10点,袁隆平遗体送别仪式在长沙市明阳山殡仪馆铭德厅举行,数万民众排起长队前去送别袁隆平院士,扬州大学农学院师生也用自己的方式举行送别仪式。

“现在请全体师生向袁隆平院士默哀一分钟。”在农学院会议室,师生举行了“稻菽千重 禾下留梦”袁隆平院士追思会,大家表情悲伤,现场气氛凝重,部分学生刚从试验田或实验室赶来,实验服还没来得及换下。

与袁隆平共事多年

扬大教授深情回忆往事

“同学们,我曾有幸与袁隆平院士共事多年,他的工作能力、方式以及态度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扬州大学农学院水稻种植专家朱庆森教授向大家介绍袁隆平院士的生平事迹。在两个“五年计划”期间,他曾与袁院士共事,一起为我国的水稻事业发展作出贡献。

在杂交稻推广初期,籽粒不是很饱满,朱庆森当时的主攻方向就是水稻籽粒发育研究。有一次在南京开会,袁隆平主动要朱庆森讲一讲杂交稻籽粒发育的事情。朱庆森回忆说:“无论是确定议题还是研究方向,袁院士总是一下子就能抓住要害。”

“生活上,袁院士宽厚待人、乐于助人,只要他力所能及,均会全力帮助别人,不考虑个人得失,这些都是让我和身边很多人为之敬佩的地方。”朱庆森在谈到与袁老的共事经历时几度哽咽。

“禾下乘凉,我们接棒”

数千名学生郑重宣誓

“听了朱教授对袁隆平院士的回忆,我充分感受到农业科研人员严谨踏实、挑战创新的科研态度,我们也应当在实践中努力耕耘探索,充分发挥专业所长,为实现乡村振兴而不懈奋斗。”追思会上,扬大农学院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博士研究生、学生党员代表王敦亮说。

“稻菽千重,国士无双;禾下乘凉,我们接棒。”活动中,农学院数千名老师、学生一起郑重宣誓。

“袁老先生曾经说过,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作为农科生,我会传承袁老先生的精神和品质,化悲痛为动力,为早日实现他的‘两个梦想’而不懈努力。”该院农学专业大三本科生王楚鑫说。

据了解,未能赶到追思会现场的学生们,有的在实验室通过现场直播参加追思会,有的手持白菊立于水稻试验田旁默哀,同学们以各种方式向袁隆平院士表达缅怀之情。

“袁隆平院士的事迹与精神深深地刻在了每个人记忆里,我们要学习他的科学精神,更应当学习他一生为民,躬耕田野,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崇高风范,追思会也是面向全体师生的一堂意义非凡的思政课。”扬大农学院党委副书记陆江峰说。

通讯员 赵祁楠 王一凡 记者 乔云

标签:
责编:徒滢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