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老人学习上网,就如孩子蹒跚学步,需要有人带着一点一点往前走。作为子女,您是否能不厌其烦地教父母学习视频聊天、在线支付、申领健康码、识别网络谣言?陪父母上网,带他们跨越“数字鸿沟”,弥补“亲情代沟”。
为父亲又办张手机卡
让老人畅享网络便利
为了让67岁、只有初小文化的父亲学会上网,在市区某事业单位工作的杨宇辰着实花了心思。杨宇辰说,父亲年龄不大,也有一定的学习能力,但文化水平太低,看着身边的老朋友一个个用手机看新闻,知天下,急得不行。
两年前,杨宇辰给父亲买了一部智能手机。“他本来挺开心的,但听说除了话费,上网还要另花钱,就不愿意用了。”杨宇辰说,为了让父亲感受“网上冲浪”的快乐,他先拿出自己的手机,花了好几天,终于教会父亲刷新闻,和哥哥视频聊天等。
眼瞅着父亲动了心,杨宇辰在老家装了无线网,并教父亲一些软件的应用。谁知父亲惦记着流量费用,到了外面就关了网。“微信呼半天联系不上,就知道他关了数据。”
“这么大岁数了,应该畅享网络带来的生活便利。”杨宇辰特地又给父亲换了一部双卡双待手机,并办了一张不限流量的手机卡,每月支付电话费。
如今,按老杨师傅自己的话,他用手机上网,不仅自己“耍”得溜溜的,还经常当老师指导老邻居、老朋友。“都是儿子孝顺,给我找开心!”
教父母学上网
大学老师定时抽查进展
对于扬州大学宣传部的老师张运而言,帮助文化程度并不高的父母学习上网可是一件长久的事。几年前,张运就认识到,远在农村的父母还是应该尽早触网,防止与外界脱节。“他们现在才50多岁,人生的路还很长。”
但教父母上网可不是件容易事,尤其是自己的母亲,刚教了不久就忘了。除了手把手教外,张运还给父母布置了上网学习任务,并定期抽查“学习进展”。几年下来,父亲已经能够网购、刷新闻、看小视频、玩微信等,而母亲却只会零星的一点。为了让父母学得更快,张运还将他们的手机屏幕字体调大了一号,这样就可以方便使用了。
父母不懂拼音,即便学会了输入法,也通常切换起来很麻烦,搞得身心俱疲,也就此产生畏难情绪。他还特意给爸妈设置了语音输入法和手写输入法。如今,父母可以经常与他视频通话,双方的距离更近了。
网络“系”着母子情
儿子“遥指”支招
在71岁的颜纯蕙看来,网络将她与在上海工作的儿子“牵”得特别紧密,也正因为有网,她独自生活在扬州一点不寂寞。
老伴去世后,颜纯蕙慢慢从悲伤中走出来,学剪纸,学唱歌,学写文章。几年前,儿子从上海归来特地给她买了一部智能手机,并把QQ、微信、支付宝等常用软件下载好。
“妈妈,我相信您,一定很快就学会了。”有了儿子的鼓励,她信心满满,有空就自学,或者向社区里请来的大学生志愿者请教。
“每天,我都会在中午或晚上发微信给儿子,说说自己的身体状况,再问问他的情况。”有一回,家里的网络电视放不出画面,颜纯蕙与儿子视频。“在他的指导下,我打开电脑和电视,一步步地操作,终于弄好了。”
“我现在出门买东西,带一个大包和手机就行,方便得很。”
温情提醒
享受隔空便利的同时
不能疏于亲近
父母学会了上网,孩子们不仅多了联系的纽带,还可以通过视频直观地看到父母的状态。对此,专家表示,人们在享受网络带来便利的同时,不能疏于和父母近距离的亲近。“只要隔得不是很远,还是要常回家看看,帮父母做顿饭,洗换被褥,看看父母的真实状况,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扬州友好医院心理科主任张宝山表示。
“小棉袄计划”专教老人上网
阿里巴巴客户体验事业群在国内率先推出首个关爱老年人专项行动——“小棉袄计划”为老人们准备了一份特别的礼物:一条专属服务热线。打开手机淘宝,输入“小棉袄计划”,即可开启预约,阿里CCO的小二们将在一周内提供一对一免费服务。该计划旨在通过专属热线、淘宝直播、社区课堂、实体手册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我们希望这个项目像一件贴心的小棉袄,当子女不在老人身边时,帮老人切实解决数字生活中的难题,带他们享受数字生活便利。”项目负责人王希表示,服务内容包含网购、支付、打车、健康码、网上挂号买药等老年人常用的数字化生活场景,后续将逐步增加预约名额,覆盖更多老年人。除此之外,老人还会在预约页面上,看到“防诈骗”“生活便利”等视频内容。 记者 陆康洁 张庆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