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看视频
昨晚,CCTV-4《远方的家》系列节目《大运河》播出第33集《通江达淮,畅行水脉》。摄制组搭乘巡逻艇和货船,从扬州施桥船闸游览至邵伯船闸。施桥船闸是全世界通勤量最大的船闸,大运河有着2500年历史,今天她依然活力不减。
大运河活力不减
施桥船闸有着世界最大通勤量
在第33集里,摄制组首先来到了六圩灯塔上,这里是京杭运河和长江的交汇处,六圩灯塔高耸岸边,指引着长江与运河上的来往船只。
京杭运河江苏省邵伯航道管理站的田野大队长指着六圩口的船只,向主持人唐天骄介绍船舶进出长江的“环岛行驶”规则:海事部门在六圩口上游和下游各设置一个浮标,从运河进入长江后向下游行驶的船,一定要先向长江上游走,过了水里的浮标后,再掉头去长江下游;从长江上游来的船如果想进入运河,需要先沿着长江往下行驶,等绕过了另一个浮标,再掉头行驶,进入运河。简单来说,船在运河入江口只允许右转,不允许左转,避免船为了争道而发生碰撞。
田野介绍,船多的时候,六圩口附近的江面会停一两千条单机船排队等待进入运河。
离开灯塔,摄制组登上了海事部门的巡逻艇,从长江进入大运河。
施桥海事所苗立向主持人介绍了大运河航运的变化:以前航道主要是北煤南运,就是把北方的煤炭往长江方向运输,现在变成了南沙北运,在洪泽湖和骆马湖禁采黄沙之后,北方的一些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矿建材料,这些材料北方不能产出,只能从长江往北方运,苏北、皖北、山东和河南等地需要的沙子,都是从大运河运过去的。
“施桥船闸的通过量,是全国乃至全世界最高的,超过了长江三峡船闸。”在施桥船闸管理所,工作人员阮向阳告诉主持人,虽然施桥船闸设计通过量只有1.5亿吨,但是2019年,施桥船闸年通过量达到3.49亿吨,“我们是24小时满负荷在运转,2019年有123次,日通过量超过100万吨,全国的纪录也是我们破的,日通过量达到112万吨。我们水运的能力相当于双线铁路在运输,它的运量大,污染小,节约土地,社会效益非常高。”
高科技加持下
大运河实现智能化管理
施桥船闸通过量为何竟能超过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船闸?摄制组在一步步的走访中,逐渐解开这个谜题。施桥船闸的高通过量,是大运河高效运作的表征,而提高运行效率,则是高科技加持的成果。
在施桥船闸的下游远调站,阮向阳向主持人介绍了“船讯通”手机应用:“以前船员要过闸,需要拿着有效证件,到远调站现场登记缴费,现在船员可以通过手机来完成,体现了让数据多跑腿、让船员少跑腿的管理理念。”
在邵伯船闸,主持人来到了航道的上方。航管中心主任刘浩然向主持人介绍了船闸是怎样运行的。“一批船进闸要半个小时,水流通的时间是5分钟到10分钟,再加上出闸时间,一个闸次大概要1个小时。”
工作人员是怎么知道一个闸室里面可以放进多少船呢?刘浩然介绍,以前靠人工辨别,根据船的大小来安排位置,这样会浪费很多空间,通行效率较低,后来水利部门研发了一个航闸智能运行系统,通过计算机自动运算,根据每条船的尺寸,来安排合理位置,充分利用闸室的容量,进的船更多了,也更加合理和安全。
包括航闸智能运行系统、“船讯通”手机应用等信息技术,邵伯船闸已经多次技术改造和换代提升,大幅提升了运河通行能力,使得大运河在运量增加数倍的情况下,仍能正常运作。
江河行船不再无根
船闸远调站变身船员的家
从施桥船闸,摄制组搭乘了一艘货船前往邵伯船闸,在和船员聊天过程中,主持人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货船船主刘同强告诉主持人,他们在闲暇时也会用手机网购。但是船一直行驶在水面上,快递小哥要把包裹送到哪里去呢?原来,他们都是把远调站作为收发快递的“家”。
阮向阳介绍,远调站一开始只是一个管理单位,后来船主们喜欢在远调站附近泊船休息,于是远调站搞了很多便民设施,后来船员们就把这里当成家了。“船员长期在外面漂泊,小孩放假的时候,不知道到什么地方找他去。现在有了船员驿站,就让家里的老人和小孩在驿站等,这里提供休息的场所,等船经过的时候把老人和孩子接上船,一起生活一段时间。”
现在,远调站的服务大厅成为了船员的服务驿站,这里有书籍、沙发、电视和空调,24小时提供热水,还设有快递柜和业务自助办理终端。
“我们在江湖上行船不再是无根的,远调站的便民服务让船员们感到温暖,也让这段大运河变得温暖。”船主刘同强说。 记者 刘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