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江萱 记者 李彬彬
“这就是我们的100亩试验田,一年只种一季粮。”昨天下午,在扬州江都区真武镇真武村,真武村党总支书记戴尔庆站在“扬州大学农学院科技创新基地”旁,一边指挥收割机工作,一边向记者介绍道。
记者注意到,试验田里的水稻颗颗饱满,长得笔直且比平常的水稻还要粗壮一些。“只种一季水稻,土地能够实现休耕,养分充足。施肥的时候我们用的是有机肥,米的品质也有了很大提升。”戴尔庆告诉记者,这100亩产出的有机稻米,口感香糯、生态营养,目前已经卖到22元/斤。
真武村由桑圩、新民、真武三个村合并而成,下辖28个村民小组,农户875户,曾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
2014年,为摘掉“穷帽子”,戴尔庆带领村“两委”一班人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农户土地流转给合作社统一高效种植高产农作物,村民既能有“租金”又能获得分红。如今,合作社有成员627户,土地入股面积1946.58亩,资金股入股9户共63万元。每年,每户农户有每亩500斤粮按照时价折算作为保底收入,合作社将每年收益的60%作为二次分红分给农户。
“以前,我们村集体欠外债100多万元,在合作社的带动下,外债不但还清,去年村集体还获得收益130万元。”戴尔庆告诉记者,合作社还注册了“都合”品牌,将高效种植的大米全新包装,走进商超和企业。
2017年村集体创收75万元、2018年创收92万元、2019年创收109万元,真武村合作社的收入越来越多,老百姓的收益也越来越高。“近5年来,村集体创收近400万元。”戴尔庆表示,村干部带头干,科技种田、高效种田,把老百姓从田里解放出来,是真武村带领老百姓走上小康路的“法宝”。
与真武村科学种田不一样,仙女镇横沟村依托万亩现代花木园,建成了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园区建设基地,在盆景上下足功夫,引导村民大力发展生态经济,走上了小康路。
“2019年,我们实现了三产总产值18亿元,集体可支配收入188.34万元,人均纯收入达45230元。”横沟村党委书记陶文康告诉记者,横沟村现有10个村民小组,1007户共3363人,全村花木种植大户有40多户,种植面积2500多亩,涌现出了龙川盆景艺苑、雅典娜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农业产业化、特色化、多元化发展是有效带动老百姓致富的抓手。在昨天“聚力强富美高 决胜全面小康”系列融媒体新闻发布会江都专场活动中,江都区委书记张彤介绍,近年来,江都区坚持用改革的思路发展农业,大力发展家庭农场、农地综合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综合体等新型经营主体,农业实现由初级生产向产业化经营转变。坚持用工业的理念提升农业,20万头现代生猪集聚区、金麦穗生态农业、伊绿鲜观光农业等重大项目建成落户。此外,江都区用园区的方法集聚农业,累计建成市级以上农业园区11个,吴桥农业园区创成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江都区是全市唯一的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
传统产业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快速崛起,数字经济产业体系加快形成。随着,晶华太阳能“黑灯工厂”、新松机器人、碧桂园智能化PC件等一批重大项目的建设运行,华为、西门子等数字经济头部企业的签约落户,江都正释放出新的经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