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苏州家长大呼“我就退出家长群怎么了”的短视频在不少社交媒体平台刷屏了,这位家长认为老师要求家长批改作业、辅导功课,让他承担了老师的责任和工作;另一位爸爸,因为经常不回复家长群的消息,在被老师点名批评后突然情绪崩溃。
在互联网时代,学校和家庭的联系方式逐渐从“家校联系本”变成了QQ群、微信群,这些原本用于沟通的“群”,为何无形间变成了一个“压力群”?记者就此展开了采访。
QQ群、微信群,一个班两个群成“标配”
“肯定要有群啊,否则怎么沟通,总不能让老师挨个发短信。”“家长群对我来说就是个沟通的平台。”“时代在进步,沟通方式也要改变。”……提到家长群,家长们滔滔不绝,对比前两年“为群所困”的局面,如今家长们对家长群的态度也在改变,“刚开始不适应,特别是一年级刚开学,每天群里从早聊到晚。”市民张女士告诉记者,这样的状况大约持续了半个学期,大家就自动不聊了。
调查中,不少家长都表示,每个班级几乎都有两个群,一个是有老师的QQ群,一个是没老师的微信群。“QQ群只有老师可以发通知,有的老师防‘刷屏’会‘禁言’,而微信群就是很多热心家长用来分享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偶尔也会吐槽。”市民张女士感慨地说,两个群互补挺方便的,QQ群用来看通知,微信群用来交流。
QQ群里“晒名单”,家长们“提心吊胆”
家长群建立的初衷是想方便交流,为啥变成“压力群”了呢?市民陈先生向记者吐露了心声:“老师每天要在群里贴出班里字写得好的同学的作业本,还要点名哪些同学写得不好,总担心被老师点名。”同样备受家长群“名单”困扰的还有市民李女士,在她看来,每当老师在群里发布孩子学习成绩点名表扬或批评的时候,无形中都会有压力,“好像回到了学生时代,表扬了开心一下午,批评了就窝一肚子火。”李女士感慨地说。
除了“晒名单”,一些家长的热心也会让周围人“有压力”。“每次都会有家长积极承担任务,自己也没什么才艺技能,那时会感到有压力。”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家长表示,平时上班很忙,也帮不上老师的忙,就会担心孩子会不会在班里受委屈。
老师时刻被“呼叫”,部分学校取消“群聊”
记者发现,QQ群、微信群的出现,老师们也感到压力大。“我们班上三十多个孩子,在班级群分享活动照片,就有家长在群里质问老师,为什么没有我孩子的正面照?”扬州某幼儿园王老师说,每天在幼儿园里忙不停,上午带着小朋友做游戏,中午喂小朋友吃饭,饭后哄他们睡觉,好不容易睡着了,就要给家长群发送上午的班级动态。
尽管老师们马不停蹄,家长们却认为是理所应当,“在班级群里@我们说‘老师,今天怎么没有照片?’‘老师,能不能拍张我家孩子吃饭的照片?’‘老师,我家孩子睡着了吗?拍张照片看看。’”王老师表示,家校需要互相理解,不仅家长有压力,老师也有压力。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为了避免给家长、老师带来困扰,部分学校尝试取消了QQ群、微信群,而是借助一些App,“老师发一条信息,可以在后台看到哪些家长看到了、哪些没看到。”扬州某小学老师解释说,此类App还可以设置什么时候需要家长回复,点对点沟通,防止家长群“变味”。
学校自创文明公约,让家长群真正成沟通桥梁
记者调查发现,为了避免家长群变为“压力群”,扬州各个学校在探索尝试建立信息传播的文明公约。
记者在维扬实验小学北区校看到,学校自创了“家长群”的文明公约,共有10条,如“不利用平台煽动舆论,有相左意见、有矛盾要个别约谈。”“给人留言使用‘请您’‘谢谢’‘抱歉’等文明礼貌用语。 ”
“‘家长群’虽小,但这是关乎学生成长的重要平台,家长和教师厘清各自的角色和权责,构建相互信任、相互补充的家校关系,才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维扬实验小学北区校副校长窦芳表示,无论是班级群还是社会群,无论老师还是家长,都要遵守网络世界的“规矩”,这就是“文明公约”的重要意义,“未来我们还会不断完善修改,让家长群真正成为沟通的桥梁。”
记者 田文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