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粮存折
粮油供应证
郊区菜农专用粮油供应证
粮券
油票
“近来,‘拒绝舌尖上的浪费’成了人们关注和实践的焦点,我对此深有感触。”扬州民间收藏家张玉顺收藏了粮油供应证、粮票、面粉券、油票、饭票等各种有关粮油的票证2万多张(本),“从收藏的粮油票证来看,愈发觉得提倡节俭、反对浪费很有意义。”
收藏的第一张票证
是一本“储粮存折”
“过去吃饭要粮票”,张玉顺说,“对我们这一辈人来说,粮票、布票、油票、饭票、面粉券、粮油供应证等,大家都用过。”
事关一家人的吃饭问题,粮油等票证都是专门收藏在箱子的一个角落,“是很贵重的东西”。
张玉顺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收藏粮油等票证,“那时候一些剧组在何园拍戏,有时候要用到这类东西,我就到处帮忙收集,渐渐地就多了”。
到目前为止,他共收藏了2万多张粮油等票证,“大多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收集到的,相当一部分是扬州本地的,但也有一部分是外地的。”其中,收藏的最早的粮油票证,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的。
“1977年到1979年,我在西湖高庄当知青,在一位姓张的‘本家’家里看到一本‘储粮存折’,当时我从没看过这东西,就要了过来。”
记者看到,这本“储粮存折”上的户名叫赵金娣,“储粮”时间是“(19)78年”,储存的粮食是大米,上面还盖有粮店的章。
“有粮食到相应单位去储存,说明这家的粮食比较富余。”张玉顺解释,当年的“储粮存折”,其实就相当于现在的现金存折,“那时候人家过喜事等等,都有送粮食的”。
不种粮食的菜农渔民
也会有专门的粮油证
“在‘吃饭需要粮票’的时代,买粮油需要粮油证。”张玉顺说,“粮油证上,一家几口人、多少粮食等都有详细数字,其实就相当于‘粮油户口本’。”
在他收藏的票证中,有一种“扬州市郊区菜农粮油供应证”,“因为菜农不种粮食,所以也需要粮票、油票等”。记者看到,其中一本证是1982年的,地址为城东公社新民大队五台生产队,户主是“崔来生”。
“除了菜农,还有渔民也有专门的粮油证。”在众多的票证中,记者还注意到有一种“农民自带口粮证明”。如其中一张证明中,“前往地区”一栏中为“夷陵农具厂”,持证人原住地址为xx公社xx大队xx生产队的社员xxx,“实际自带粮数”为325.5市斤。
张玉顺说,那时很多城镇周边的农民进城工作,都是“自带口粮”。
粮券面值最小0.5公斤
油票最小的为0.5市斤
张玉顺收藏的粮券中,面值有大有小,最小的面值为0.5公斤(壹市斤),“可能是配给家里小孩子的。”
而油票中,有的没有面值,只标注了“壹份”。“这个‘壹份’,就是0.5市斤。”
油票中,有一种“棉籽返还油票”,如“宝应县棉籽返还油票”,其面值为“壹斤”,还有时间限制,“有效期:一九七七年五月底”。
而饭票(菜票)中,面值最小的只有“弍分”,“现在看来‘弍分’很少,但当年也能买一份豆腐。”
在张玉顺收藏的粮票中,有一种“全国通用粮票”,“这是1965年的粮票,上面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部’字样。当年,如果你有这种粮票,走到全国各地都能凭票买到粮食”。
“很多人知道我收藏了不少有关粮食的票证,喜欢跟我交流。”他说,很多中老年人看到这些票证后非常激动,“现在粮食虽然多了,种类也非常丰富,但节俭的传统不能丢”。 记者 向家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