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奖状
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将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名义颁发“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
在广陵区汶河街道四望亭社区,有这么一位高龄老人,他曾经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后来还当过物理教师,离休后的30年,一直坚持捐资助困,累计捐出善款多达40万元。
由于被查出癌症晚期,自感时日不多,日前,老人立下遗嘱,准备再做“最后的捐献”:捐献遗体和最后一笔善款。
这位老人名叫杜彬,今年94岁,受过他帮助的人们都亲切地称他为“杜爷爷”。
“座右铭”
一份遗嘱
“我想在离世后再为国家做点贡献”
昨天上午,记者走进杜彬老人家中,他正坐在桌旁,手拿放大镜读报。虽已年过九旬,杜老却精神爽朗、耳聪目明,而且记忆力惊人,谈起几十年前的往事如数家珍。
“我打过仗,也负过伤。”在杜老的卧室墙壁上,挂着一块镶嵌有“抗美援朝奖状”的镜框和一幅当年与战友的合影。杜老回忆说,1951年初,他光荣入伍,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后因左腿被流弹击中才回国养伤。复员后的杜老,成为扬大附中的物理教师,一生奉献教育事业,直到离休。
谈及自己立下的遗嘱,杜老坚定地说,“我想在离世后再为国家做点贡献。”记者在这份遗嘱上看到,杜老被查出癌症晚期,自感时日不多,准备再做一次“最后的捐献”:首先是捐献遗体,为祖国医学教育和科学研究出一份力;其次是嘱咐子女在他“走”后,丧事从简,节省1万元,用于资助社区贫困家庭。
为兑现承诺,杜老在立遗嘱时,专门邀请了医院、学校、社区等代表作为见证人,签字见证,并且将遗嘱“一式多份”分别保管于扬大附中办公室和四望亭社区。
杜彬老人
一生夙愿
30年扶贫帮困,默默捐款40万元
杜老书写这份遗嘱,并非偶然,而是长期从事公益事业的积淀。
“我家老杜,虽然离休金高,但是没余下钱,都被他捐了。”杜老的夫人周正芳说,杜老日常生活勤俭节约,离休之后,便开始默默捐资助困,亲朋好友、街坊邻里,即便是素不相识的路人,只要有困难,他都会慷慨解囊。据周正芳粗略统计,30年来至少捐出40万元。
周正芳告诉记者,曾经有一次,杜老生病住院,得知同病房的一名病友家庭困难。为了顾及对方尊严,杜老趁病友外出,偷偷在对方枕头下塞了几百元,还花钱帮忙聘请了护工。
用杜老的话来说,他的钱“只捐不借”,因为借钱会让贫困家庭增添还款负担,只要他的微薄之力能够真正帮到贫困群体,他的内心就十分满足。
父亲热衷慈善事业,子女有无意见?杜老表示,父辈的财产适当留给子女即可,不宜过量,否则会养成子女的依赖思想,幸福生活靠双手打拼,不能“啃老”。
杜老的这份坚持,正应了他亲手书写的悬挂在客厅的一句“座右铭”:坚持真理、明辨是非、勤奋好学、与时俱进、追求公正、实现和谐。
通讯员 宝珠 慧敏 记者 陈晨 文/图
短评
慈善义举温暖人心
每一位做慈善的老人,都极不平凡。
义举是人生境界的体现。杜彬老人生活节俭,却热爱慈善事业,30年捐出40万元,他的慈善经历向人们展现了“清贫中的富有”,赢得了人们的普遍敬重。
义举最能温暖人心。杜彬老人于去年签署了《遗体捐献志愿书》。他在遗嘱中说:“我志愿将自己的遗体无偿奉献给祖国医学,为医学教育和科学研究再做一次最后的捐献。”杜彬老人的举动是一次令人崇敬、让人感动的“裸捐”。
爱心必将传递。杜彬老人捐献遗体的消息,引起街坊邻里关注,许多居民表示要“把他的精神和爱心传递下去……”杜彬老人的慈善义举和他身上的人性光芒,必将影响更多人投身到慈善事业中来,把这种精神发扬光大,为社会增添更多和谐。
共寻2020“最美家乡人”
扬州晚报、扬州发布联合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及全国媒体,共同启动2020“最美家乡人”评选活动,以“最美百姓事,最浓家乡情”为主题,寻找“家乡守护者”。您可通过扬州发布App报料平台、扬州发布微博微信等渠道告诉我们,也可关注“天天正能量”公众号、微博、抖音等进行推荐,参与微博话题#最美家乡人#互动并提供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