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网讯 (记者 王璐)6月23日,“24小时城市书房”选址征集活动结束,进入信息集中收集整理环节。“公开征集、呈报材料、专家实地考察、论证评估后,确定建设布点,报上级部门批准,并在地方主流媒体进行公示,这是一套严格的城市书房选址流程。”扬州市图书馆馆长朱军介绍,“24小时城市书房”建设之初,便面向市民公开征集,建在哪儿市民说了算。至今,全市已建成开放50家城市书房,将阅读空间嵌入城市各个角落。
去年,扬州城市书房“姊妹版”——沙头村草垛子书房、沿湖村渔家书房等乡村书房相继开放,书香辐射至乡村,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注入活力。
城市书房、乡村书房,是扬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缩影。日前,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通报了2019年全国公共服务质量监测结果,公共文化领域扬州得分87.83,排名全国第2、全省第2。
“或听一场音乐会,或看一场展览,或在书中找到心灵的栖息,每个周末我都有充实的文化生活。”市民刘雨晴说。市文化馆、美术馆、图书馆、音乐厅等各类文化阵地根据各自功能,每月策划一系列主题活动,便捷、高效、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渐成体系,幸福感、获得感在市民心中油然而生。
如果觉得这些方式太过安静,扬州众多群众文化品牌活动也是多姿多彩。5月21日,第五届“绿杨人家”社区艺术节开幕,歌手争霸赛、摄影大赛、广场舞演出、家庭才艺短视频大赛等系列活动等您来参与。这项政府主办的文化惠民工程,不仅是扬州全民艺术普及的载体,也成为市民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平台。
然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弱点难点在乡村,如何聚力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文化设施是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基础阵地,近年来,扬州在‘市有四馆、县有两馆、乡镇(街道)有一站、村(社区)有一室’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格局上不断完善创新。”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以基层为例,全市建成乡镇(街道)文化站84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325个。“各地区在建设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过程中积极探索‘1+X’模式,各具特色。如高邮市开设村史室,仔细梳理本地文化资源和历史脉络;宝应县打造‘乡村大舞台’,让淮剧下乡更加方便。”
对照《江苏省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标准》及基层群众期盼,我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仍存在各乡镇文化设施面积差异较大、乡镇基层文化队伍缺少文化艺术等专业型人才等短板。
“我们将继续向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城市(江苏苏州、浙江嘉兴、上海嘉定)和苏南地区兄弟城市学习,完善市、县、镇、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此外,将举办“绿杨群星”基层文化干部培训班,常态化开展全民艺术普及培训,推动群众文艺团队规范有序发展。同时,开展文化志愿服务,计划全年举办800场送文化进乡村活动,整合各类资源满足基层群众文化需求,建设“覆盖城乡、普惠均等、实用高效、群众满意、特色鲜明”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