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学顺的小儿子朱春林
宝应西安丰镇花亭村的朱春林,今年81岁,去年求助希望寻到父亲朱学顺的埋葬地,这场接力寻找仍在持续。
“未找到前,有生之年,我想去父亲的牺牲地祭拜。”朱春林说,今年因为疫情未能如愿,希望能有志愿者帮助到盐城代祭扫。
烈士埋葬地在哪里?
这场接力寻找仍在持续
朱学顺烈士24岁参加新四军,经历过多场战役,在解放东台的战斗中牺牲。
“又增一年,‘衣冠冢’我祭扫了75年,母亲祭扫了65年。”朱春林说,母亲的遗愿,就是希望他能找到父亲的埋葬地,去年求助,很多人帮助寻找,未能如愿。
父亲牺牲时,母亲找到盐城,只带回来父亲的一套旧军服,建了一个“衣冠冢”,母亲一直祭扫至2010年病逝,朱春林祭扫至现在。
“75年过去了,希望渺茫。”朱春林说,得到盐城东台等地部门和志愿者的答复,他也能理解,战争的残酷,一些牺牲的烈士,未必能尸骨全存。
去年求助一直到现在,仍有志愿者在帮助朱春林寻找烈士朱学顺的埋葬地。
“盐城发生了不少大大小小的战斗,有些战斗中牺牲的战士,多是在战场附近就近集中埋葬。”盐城当地志愿者杨先生说,集中埋藏地在战乱年代,不会有太醒目的标记,只是离地点较近的村民知情,但知情人很多已经去世,这给寻找带来不小的麻烦,但他们仍未放弃。
想到父亲牺牲地祭拜
替母亲了却一桩心事
志愿者们仍在帮着寻找,尽管希望渺茫。“埋葬地不确定,牺牲地肯定是在盐城。”朱春林说,当年母亲带着8岁的哥哥和5岁的他,赶了十多天的路,才到达东台,寻找牺牲的父亲部队。
“母亲生前的愿望,就是希望能和父亲葬在一起。”朱春林说,母亲朱杨氏的这个心愿,因找不到父亲的埋葬地,未能如愿。随着年岁的增长,朱春林也想再去一趟父亲牺牲的地方。
按朱春林的想法,尽管腿脚不便,如果今年清明前能乘车去一趟盐城东台,在父亲牺牲的热土上祭拜,将母亲这么多年的辛苦和坚守诉说一下,也算是替母亲了了生前的一桩心事。
“疫情当下,不好离开。”朱春林说,虽然盐城离宝应不远,但自己岁数不小了,去一趟风险不小,还是呆在家中,如能有志愿者代为祭拜,也算是告慰埋在异乡的父亲。
朱春林说,母亲朱杨氏一直牵挂着牺牲在异乡的丈夫朱学顺,日子稳定后,也曾想过去东台寻找丈夫遗骸埋葬处,找不到就在当地祭拜一下告慰英灵,但最后终未成行,成为遗憾。“母亲未能成行,我希望我有生之年如愿。”朱春林说,今年是不可以成行了,代为祭扫也是一个不错的方式。
扬州盐城媒体联动
将组织志愿者代为祭扫
清明节临近,朱春林说,他还会去祭扫“衣冠冢”,那是他一辈子的精神“寄托”,为父亲的英勇事迹而自豪。
这么多年过去了,很多集中埋葬地因鲜为人知被平整等都有可能,在朱春林看来,“衣冠冢”是支撑母亲抚养他们成人的动力,它在,母亲的心踏实,总觉得父亲就在家的不远处“陪伴”他们。
“去年我们发动了很多志愿者帮寻找,遗憾没有找到。”《盐城晚报》记者宋晓华表示,烈士朱学顺是为解放东台而牺牲的,其妻子祭扫了65年的烈士“衣冠冢”,一直感动着当地的志愿者们,他们仍未放弃找寻。
清明节前,东台志愿者协会的志愿者已联系宋晓华,将会前往东台附近的大丰去找找看,两地较近,说不定会有新的发现。宋晓华觉得,实现老人的心愿不难,她会联系志愿者,先帮助老人完成这个心愿。
“告慰烈士的遗孤,帮他圆梦。”宋晓华说,因疫情影响,很多祭扫活动都有限制人数等要求,到时他们会拍一些照片转给朱春林,给烈士后代一个“身临其境”的感觉。
通讯员 梁永富 记者 孟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