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文昌阁为何会建在文津桥上 从一本书讲文昌阁的前世今生
2019-10-15 14:35:00  来源:扬州日报-扬州网  
1
听新闻

  记者张孔生

  国庆节前夕,随着扬州地标建筑文昌阁大修完成,《扬州文昌阁》一书也正式出版。文津桥、文昌阁是怎么建起来的?文昌阁历史上曾叫过哪些名字?记者请邱正锋等扬州文史专家为你解说。

  400多年前文津桥是怎么建起来的?

  据史料记载,当初的文昌阁是建在文津桥上的。400多年前,文津桥是怎么建起来的?

  邱正锋介绍,洪武七年(1374年),扬州在城内市河上重建砖拱结构通泗、太平、星桥三桥,连同修复的开明桥,城内市河上共有桥梁4座。明朝建立100多年后,扬州市河以西,府学恢复旧有规模,江都县学新建在府学北骆驼岭上,并有所增建,府学向南,扬州府衙和江都县衙隔街相望,河东三元巷口则建有纪念宋代扬州三位状元的三元坊以及两淮巡盐御史衙门,县府所在地实际已处在城市中心,却并无桥梁与对岸三元坊相通。

  弘治十二年春(1499年),扬州府学教授李师文与生员叶如栾等一百多人出面提议拓宽府前街,在唐顾家桥遗址旁修建桥梁通向三元坊,这一建议得到两淮巡盐御史刘尧的赞成,遂委派扬州府同知叶元负责施工。

  在筹集工料阶段,扬州知府许节亲临建桥现场,认为原有建桥方案太简陋,应该“是当远大图”,于是桥梁突破原有砖拱结构,在砖拱两侧增建石拱,扩大桥梁宽度和承载力,桥面改为砖铺,南北两侧增建石栏杆,东西桥头新建石质华表。许节亲笔题写“文津”桥额刻于表上,意为“通往文化殿堂的津梁”。

  万历十三年(1585年),两淮巡盐御史冯允中任职扬州,对华表进行了装饰,并请扬州籍官员储巏撰写了《扬州府学文津桥记》刻于表上。

  万历十四年(1586年),王恩调任扬州知府,完成了桥梁扫尾工作,文津桥成为城内市河上最宽、最重要的桥梁,时人为之轰动,桥下市河因此得名文津河、文河。

  文昌阁为何会建在文津桥上?

  据介绍,万历十年到十二年(1582年-1584年),扬州知府虞得华在宝塔湾建文峰寺,少林武僧镇存演武化缘,募建了文峰塔。

  “取堪舆家言,为一方科甲助也”。风水说又泛滥起来,堪舆者认为扬州荷花池古称砚池,为一池酽墨,七层八面文峰塔则为参天巨笔,有此祥物而扬州文风不旺的原因是缺少能镇住巨墨、巨笔的东西,致使扬州文脉衰微,再无宋代叠出状元的佳话,加之当朝皇帝笃信道教,早在明景泰年间,景宗皇帝在北京就新建第一座文昌庙宇,每年二月初三,遣人举行盛大的祭典,各地相继建有文昌祠供奉。扬州若想文风晓畅,当然要建祠供奉文昌帝君,而最佳地点就是位于府学东南方向的文津桥上。

  万历十二年(1584年),蔡时鼎奉旨巡视两淮盐政。巡盐旧有成例,盐差可得部分盈余钱财,蔡时鼎却不接受,把这些例金用来开筑湖堤畅通水路,置学田救济贫寒士子。万历十三年,蔡时鼎回京复命前,采纳市民建议,在文津桥上增建了文昌楼,以祭祀文昌帝君。

  文昌阁经历了怎样的变迁?

  万历二十年前后的《扬州府图说》中首次出现文昌楼的地名。

  根据汉字词意和张宁、陆君弼万历二十七年编纂的《万历江都县志》舆图及清代开明桥上增建的楼作参考,文昌楼初建时可能是与桥齐宽等长、平面为长方形二层木构建筑,底层行人、车马通行,二层供奉文昌帝君。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一场大火忽如其来,导致楼毁桥裂。

  次年,经江都县知事张宁发起,文昌楼重建工程启动。张宁加固了文津桥,桥平面改为八角形,中段劵孔采用青砖砌筑,并改楼造型为阁造型,阁高24.25米,系三层圆檐砖木结构。造型与京师天坛祈年殿相仿,阁上二楼悬“邗上文枢”匾,供文昌帝君像,三楼供魁星像。与原先的楼相比,其规模更加宏伟壮丽。但由于约定俗成,此阁仍被称作文昌楼。

  由于担心此阁再遭祝融之灾,于是取消了祭祀功能,在城南新建文昌阁作为祭祀文昌帝君的场所。文昌阁失去祭祀功能后,主要成为扬州城景观建筑,扬州人多登临此处眺高观景,吟诗作画,留下了部分诗文。

  不少扬州人都知道,文昌阁既叫文昌阁,又称过文昌楼。除此之外,文昌阁还曾有过什么名字?

  城建、文史专家介绍说,还曾名“聚奎”“文峰”。“聚奎”指“五星聚奎”,在古代为瑞兆,楼以此名,意欲人才辈出。

标签:
责编:贾晓君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