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扬州作家赴四川深山支教
2019-03-04 16:09:00  来源:扬州发布  
1
听新闻

  四川省凉山州布拖县乌依乡阿布洛哈村。

  对于很多扬州人来说,这是一个陌生而遥远的地方。

  一年前,这个地址对于扬州作家刘春阳来说,同样遥不可及。一年后,当他支教半年之后,已经对那片深山中的土地,长满了感情。如今,当他再度回到那里时,内心之中,早已是期待已久的重逢喜悦。

  从扬州到大凉山里

  凑好路程需要三天

  从扬州,到阿布洛哈村的支教学校,凑好路程的话,需要三天时间。所谓“凑好”,是指路上的一切交通工具,都能对得上点。

  从扬泰机场出发,飞往贵州贵阳,需要4个小时;然后搭乘火车,前往云南昭通,需要6个小时;从昭通搭乘汽车,前往巧家县,需要4个小时;从巧家县沿着金沙江,搭乘汽车来到西溪大桥,需要4个小时;从西溪大桥登船,经过1个小时,来到山脚下。此后,再经过3个小时的登山,就能看见学校的大门了。

  这就是刘春阳每次前往学校的路程,基本上,每次回校,都要花费3天的时间。尽管每次回校都很曲折,但是那片山区中的壮丽景色,却让他惊叹不已。波涛汹涌的金沙江,磅礴而下的大瀑布,未经开发的自然界美景,有着震人心魄的力量。

  “我是去年8月31日,经过培训后,正式到学校报到的。”刘春阳回忆道,“这个村落非常偏僻,和外界的往来也不算多,但是那里的村民,热爱这片土地,很少有愿意迁徙出来的。”

  刘春阳所在的小学,有三个年级,分别是一年级、四年级、六年级,因为生源有限,所以不可能每个年级都招到学生。年岁差不多的,都是就近入学。

  在学校里,刘春阳负责四年级的教学,语文、美术、音乐等,身兼好几门学科。在他的班级中,有19位学生,年级最小的8岁,最大的12岁,有些同学的关系,都是亲姐弟,亲兄妹。

  加上其他两个年级,学校里有近百位学生。阿布洛哈村有四个村民小组,学校地址在第二小组,第三第四小组的学生们,因为路途遥远,都选择了住校,周五下午回家,周日下午返校。

  “因为地处偏僻,交通不便,这里的村民收入,主要是靠种植玉米,以及采摘蜂蜜,经济还处于比较落后的境况,住房条件比较差,很多村民家里,如同杂货铺一样。全村只有一户人家安装了电视。”刘春阳说道。

  帮助学生提高成绩

  带着孩子走出深山

  虽然当地的经济欠发达,但是刘春阳却能感受到,当地村落内在的淳朴之风。那里居住的都是彝族同胞,很多人会的唯一汉语,就是“老师”两个字。看到支教老师,都会非常客气,主动把山路让出来。“有一次,我下山去采购物资,回来时晚了,发现很多村民都在等我。每隔一段距离,就有村民拿着火把在山间晃动,一路指引着我上山的道路。”刘春阳说道。

  那里的民风,也让孩子们的目光,显得格外纯净。刘春阳说,刚到学校时,班级里推举课代表,不少学生都在跃跃欲试,但是当课代表选出来后,落选的同学们没有表现出丝毫的不高兴,而是充满真诚地去祝贺。半年的时间下来,没有见过学生之间产生矛盾的。

  刘春阳发现,去之前,这里孩子的成绩普遍不太好。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知识的脱节。“比如有位学生,数学其实还不错,但是语言比较差,考试的时候,他看不懂试卷上的内容,之前都只能得几分。这学期,教会了他一些常用的汉字之后,他一下子考了61分。他的家长非常高兴,在全村敲锣打鼓。”

  刘春阳说,其实这些孩子都很努力,他们几位支教老师,每天清晨7点半就坐在教室里,晚上还增加了晚自习。学生们有不懂的问题,随时都可以来请教老师。上学期,刘春阳班上的学生们,语文平均成绩提高了28分,数学提高了33分,整个班级的成绩一跃成为全县第三,提速之快,令人惊讶。

  孩子们取得了好成绩,老师当然要有所嘉奖。刘春阳挑选了成绩优秀的6位女生,带她们走出深山,来到最近的对坪镇上。对于这6位女生来说,这是她们第一次走出山区。那一天,她们第一次品尝到了奶油蛋糕、冰糖葫芦、冰淇淋等之前在书本上才能看到的食物,刘春阳还带她们走进超市,让她们自己挑选商品,她们最喜欢买的,是火腿肠和干脆面。最后,刘春阳给每位女生都买了一套新衣服,回去时,每位女生的脸上,都荡漾着从未有过的幸福笑容。

  学生很少继续学业

  对于未来充满期待

  有时候,刘春阳在上课时,也会生气,那是孩子们爱玩的天性。那里的孩子没有现成的玩具,就把啤酒盖子敲平,或者用木棍插着塑料盖玩。下课玩,有时上课也玩。刘春阳看见了,就有些生气。他和其他支教老师一样,都是千山万水地过来,不希望这里的孩子嬉废学业。

  让刘春阳感到遗憾的是,这里的小学生在毕业后,很少有继续上学的。“有些年轻人就出去打工,到大城市里闯荡了,而有些孩子就在当地结婚生子,也不再上学了。”

  刘春阳到了那里,也看到他们有些卫生习惯的问题。比如孩子们之前都是喝生水,渴了就打开水龙头直接喝。刘春阳到了学校之后,要求孩子们都要喝开水。此外,他还规定,饭前便后都要洗手,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否则不让吃饭。“他们之前的饭菜,都放在塑料盆里,不卫生,后来还是我到集市上,买了10个大的不锈钢盆,用来装饭菜。”

  过去的半年时间内,刘春阳还组织了两场晚会。一场是迎国庆,一场是迎接彝族新年。刘春阳让孩子们自己出节目,自己担任主持人,把两场晚会搞得有声有色。在迎接彝族新年的晚会上,很多在外地打拼的年轻人都回来了,也带回了很多来自成都、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信息。刘春阳在那些乡村学生们的眼光中,看到了闪闪而烁的光芒,那是一种对于未来的期待,对于走出大山的向往。

  “这里的电信信号塔已经装好了,上网的网速很快。而且马上又要通公路了,相信这里的未来将越来越好。”刘春阳说道。

  全村村民送别老师

  改变正在慢慢发生

  对于这些偏远地区的孩子们,国家也有不少相关政策。不仅学费全免,还有其他优待,比如孩子们的一日三餐,都在学校里吃,每周二、每周四,都可以吃到一顿猪肉。“有阵子,学校的生活老师,也就是负责烧饭的老师家里有事,我就充当了厨师。没想到,给孩子们烧饭是一项极大的工程,每天呆在厨房里的时间,超过7个小时。”刘春阳笑道,“不过,孩子们都喜欢我烧的饭菜,他们之前都是把猪肉、鸡肉放在锅里,加白水加盐去煮。我去了之后,他们第一次吃到了红烧肉,个个都是胃口大开。”

  刘春阳发现,尽管生活条件比较艰苦,但是那里的村民们,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当他们喜获丰收时,当他们把核桃采摘下来时,那种洋溢在脸上的快乐,是自足而丰盈的。这里的学生放学后,都会在田野之中,把自家的牛羊牵回去,在刘春阳看来,这就是一幅幅诗意的牧归图啊。而且,这些村民还保持着热于助人的热忱之心,彝族人家都是靠生火取暖的,他们也习惯在路边上,挖出一个个火坑,放上柴火,并在附近的石头下压着打火机,这样赶路的人,也能随时感受一份熊熊升起的温暖。

  还有,最令人感动的,莫过于送别了。上学期结束后,有位支教老师完成了任教,下学期不会再来了。放学的时候,刘春阳还特地关照一些孩子,说明天老师要走了,行李比较多,大家都来送一送。结果,第二天,一位学生都没出现。可是,当几位老师一起下山,刚转过一个山弯时,看到全村的村民都站在不远处的一处山头上,齐声喊着:“老师,再见!”

  那一刻,所有的老师都泪流满面。

  那一刻,所有的山林都寂静了,所有的风声都停歇了,只有那一声声的“老师,再见”,永远在山谷之中,来回荡漾。

  扬州发布记者 王鑫

标签:刘春阳;孩子;老师
责编:胡悦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