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内外贸易唱响"扬州乐章" 商务发展见证40年改革巨变
2018-12-03 10:43:00  来源:扬州晚报-扬州网  
1
听新闻

  今年11月初,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举办,扬州634家企业和1820名专业观众注册参会,唱响“扬州乐章”。

  苏爱根作为市商务局局长,同时作为扬州进博会参展组织者之一,尽管时间已经过去一个月,但他的耳畔总是萦绕着那场“中国搭台世界合唱”音乐会的美妙乐章,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从1983年扬州市对外贸易公司成立,标志着扬州对外开放正式起步,到1985年扬州成立对外贸易经济委员会(以下简称外经委),设立对外自营窗口。从2002年扬州成立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到2010年内外贸合并,扬州市商务局正式成立。扬州市商务局的发展历程,烙下了改革开放深深的印记。

  这天,苏爱根的办公室里来了两位两鬓斑白的老人,80岁的原外经委党委书记练庆荣和74岁的原外经委副主任胡富桃,这两位曾并肩奋战在扬州对外开放一线的老兄弟,因为进博会的胜利召开,心中的激情被重新点燃,他们俩相约来看看曾经挥洒过热泪的办公大楼,要来和苏爱根一起忆忆苦、思思甜。

  培养人才优化产品

  对外贸易的步子越迈越大

  站在市商务局一楼的大厅里,练庆荣和经过的每个人都亲切地问候,“这些都是我的老部下、老同事,我1973年开始搞外贸工作,到2002年退休,整整干了30年。”

  改革开放给外贸带来了活力,1985年,扬州外经委成立,已有多年的外贸岗位工作经验的练庆荣对于这份工作的流程不算陌生,可是真正“走起路来”,却感觉举步维艰,“问题出在哪?人才!我们缺人啊!”

  冰河初开,对外开放的大门才刚刚打开,公司内部懂外语的人凤毛麟角,更不用说是对外贸易的人才了。“引进外语人才,什么英语、德语、阿拉伯语、意大利语等等都要,我们自己出考卷招聘,笔试面试一个环节都不能少。不光要引进来,我们还让自己的员工走出去,到优秀的外贸公司去学习,到国外参加展销会。”通过各种手段,市对外贸易公司培养了一大批懂外语、懂进出口业务、懂商品生产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扬州的对外贸易队伍就这样从无到有,逐渐壮大。

  练庆荣在外经委工作的11年,带着这支队伍,将产自扬州的商品带到32个国家参加展销会,从最开始的服装箱包、毛绒玩具,到后来机电产品占据出口贸易主要份额,扬州对外贸易的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产品层次也不断提高。

  从1986年扬州市设立对外自营窗口开始,扬州对外贸易开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外贸企业由1988年的3家,发展到目前有实绩的外贸企业2200家左右,其中年进出口额超1亿美元企业14家。外贸市场从1988年的32个国家和地区,发展到目前与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稳定的贸易往来关系。拥有国家级出口基地2个,省级出口基地9个,省级出口名牌13个。2017年全市实现进出口总额108亿美元,其中出口78.7亿美元,进口29.3亿美元。

  外资注入新鲜血液

  “引进来”“走出去”并举

  1984年11月的一天,位于江都的扬州冈本针织有限公司举行成立仪式,胡富桃当时在市技术改造办公室任职,他忘不了那天挂满了整面墙壁的大红横幅,也忘不了随风飘扬的七色彩旗。扬州首家外商投资企业的成立,标志着扬州企业终于拥有了自营进出口权,“以前我们没有自营进出口权,所有的对外贸易都需要递交省级机构进行审批,流程复杂,对于企业来说也十分不便。后来随着外资的进入,自营进出口权逐渐下放,我们的企业终于可以直接开展对外贸易,交易环节更加便利,商品流通更加顺畅,对于企业来说,是非常大的激励。”

  在胡富桃的记忆中,全市招商引资迎来高潮是在2000年之际,“当时扬州自上而下有一个口号,就是‘举全市之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对于我们搞外贸外资的人来说,我们把这句话理解为‘举全市之力招商引资’,全市招商引资力度空前,开放型经济局面彻底打开。”外资的注入不仅为企业注入了新鲜血液,同时带来了新的技术,也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进入21世纪,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扬州开放型经济也步入了持续发展的轨道。自1984年11月批准设立扬州冈本针织有限公司以来,全市外商投资项目从少到多、落户进程由慢到快、到资规模从小到大,利用外资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项目4000多个,实际运营外商投资法人企业近1400家,累计到账外资超200亿美元,其中世界500强近40家。

  在吸引外资的同时,本土企业也开始尝试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市场,更加主动地融入全球价值链、供应链。多年来,全市外经营业额始终保持两位数增长,150多家企业在全球68个国家和地区投资了239个项目,中方协议投资额达15.6亿美元。

  不忘扬州“底色”

  传统商业迸发出新的生机

  走在青石板铺就的东关街,谢馥春、三和四美等老字号品牌就像颗颗明珠,散落在这条老街上。2006年以来,我市累计投入约60亿元用于东关街——国庆路老字号集聚街区的打造,引进了谢馥春、三和四美为核心的老字号店铺共61户,除了扬州本土中华老字号,还引进了恒顺香醋、龙泉宝剑、老鼎丰等外地老字号。

  苏爱根的桌案边,摆放了厚厚一沓“扬州三把刀”集聚区的规划材料,纸张边角已经卷起来,翻开每一页,都写满了苏爱根的最新想法,细致入微,“商贸繁荣是扬州历史上鲜明的特色,老祖宗留下的东西不能忘,也不能放。我市三把刀产业在发展中,小、散、弱现象一直存在,城市名片作用没有充分得以发挥。”苏爱根设想,将这片位于蜀冈—瘦西湖风景区,扬州市旅游经济发展中心地区的集聚区打造成一个海内外游客领略扬州传统商业文化的窗口,推动三把刀文化产业要素集群化、产品特色化、服务个性化、环境优质化发展。

  扬州是一座传统的消费型城市,商贸业发达。自1985年商业试行经营责任制,到1988年打破固定进货地点、固定供应对象、固定作价方式的“三固定”模式,再到1992年大规模推进商业网点建设,乃至近几年网络销售、连锁经营等新模式新业态新渠道的普及……改革开放以来,扬州商贸业朝着品牌化、特色化、个性化方向迈出坚实的步伐,迸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于1995年、2008年、2013年跨过100亿元、500亿元、1000亿元大关,2017年达到1494亿元,是1978年的228倍。

  装“马达”插“翅膀”

  为经济腾飞搭建载体和通道

  2015年6月25日,扬州泰州机场通过国家级验收,正式迈入国际机场行列,成为全国第67个对外开放口岸机场,扬州架起了融入世界的空中通道。

  从建设运营到实现对外开放过程中,也创造了机场开放申报的“扬州速度”。按照惯例,机场在通航5年且运营稳定后才能申请开放。从2011年5月份起,当时机场还没建好,市商务局(口岸办)就启动了机场开放申报工作。2014年,市商务局安排专人驻守南京和北京,在最短的时间内,先后拿到了省政府、南京军区、省军区及省级查验单位等多个省级部门和海关总署、民航总局、中编办、总参等9个国家部委一致同意扬泰机场对外开放的批复。

  从1992年11月,国务院批准扬州港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2015年1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扬州泰州机场对外开放,2016年升级国际机场,目前累计已开通国际航线13条。2015年12月,扬州电子口岸平台建成开通,出口加工区升格为国家级综合保税区。至此,扬州口岸搭建了全方位开放通道,形成立体口岸格局。

  我市第一个开发区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在1992年设立,至今,全市已建成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个、国家级高新区1个、国家级综保区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7个、省级高新区2个,形成了门类齐全、竞相发展的园区建设体系。2017年,全市开发园区以不足15%的管辖面积创造了全市52.1%的GDP、72.1%的规上工业增加值、70.9%的到账外资和82.4%的出口,成为扬州区域发展的主载体、经济建设的主阵地。

  记者林倩雯

  【点评】

  40年来,扬州始终坚定不移地实施对外开放和商贸流通现代化战略,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并举,经济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商务发展取得的成就令人振奋。

  从“十二五”期间,市委、市政府制定并实施的“530”招商行动计划,到“十八大”以来,扬州市积极抢抓机遇,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引领,大力推动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带动货物、设备、技术、服务、标准“走出去”。从千年历史文化名城,到跨江融合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再到入围“2017年中国外贸百强城市”。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和成长,40年来,扬州商务事业实现历史性跨越,区域开放布局不断优化,外商投资环境持续改善,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传统商贸业迸发出新的活力,开放型经济和商贸流通不断发展并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

标签:
责编:贾晓君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