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网讯 自2009年迁至现居住地以来,自行车库变成了一个被我们遗忘的角落。最近,家里大扫除,我扛着清扫工具跟父亲进入车库,边清扫边挪动里面大大小小的杂物。烟尘之中,我想要踢开面前的破纸箱打扫地面,但并没有如我所愿:这箱子怎会这么沉?
父亲瞟了一眼箱子,立刻上前将其拉出车库门:“我说搬家以来这箱宝贝到哪了,原来在这儿!待会你把它弄上楼去。”回到家中,我抢先打开箱子,原来是父亲上大学时的一箱杂物,里面有粮票、布票,还有父母互通的信件。等等,这张泛黄的纸是什么?扬州市区的地图?怎么扬子江路那边标注的都是农村啊?我平时工作的东站附近怎么在渡江桥路?江阳路南边怎么也是农田?
中午吃饭时,父亲开口了:“这是我1986年来扬州上大学时买的地图。那时候,我从常州刚到扬州,买了一张地图,看着通知书上标注的地址,一路从西站走到学校。不过说来扬州城区当时也小,我到学校一个多月,周边都熟悉了,就再也没用过它。”
父亲酒杯渐空,谈兴愈浓:“我们当时在扬州大学工学院上学,江阳路那就是石子路啊,而且宽度最多是现在的四分之一。至于兴城路那段,以前那就是条农村的引水渠,我记得我有个同学家就在那边,我还帮人家挑过水。那时候寒暑假回一趟家,可真是遭罪了。先坐公交车到西站,然后从西站坐大巴到江边摆渡去镇江,再从镇江汽车站转车至火车站去常州,接着从常州火车站坐中巴车去武进汽车站,最后坐着赶集老乡的牛车回家,如果没有,就只能老老实实走回去,十三四里路呐!”
回书房,我看着那张破旧的地图,随手打开百度全景地图。想着席间父亲的话语,一条条查看、一处处对比。改革开放40年,也是天翻地覆的40年。现在的扬州城区,在保留了古韵古味的文化旅游特色基础上,足足比以前大了5倍都不止。40年后,待子孙膝下承欢,我的谈资,肯定要比父亲更加丰富、更加震撼、更加自豪。汤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