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鹏
李政成的41载从艺生涯,恰好和改革开放的时间重合。改革开放之初,扬州扬剧团以及扬剧事业经历了从红红火火到滑入低谷的困境。那段经历,让李政成在刻骨铭心的同时也不停地问自己:剧团和扬剧,究竟是躺着混等散伙,还是有尊严地站着生?
迎面搏浪,勇气和机遇缺一不可。矢志要把扬剧发扬光大的李政成,凭借新编历史剧《史可法》夺得扬州戏剧史上首个中国戏剧“梅花奖”,给剧团上下带来希望之火。扬剧入选首批国家级非遗项目,市艺校重新开设扬剧班、政府买单培养人才,《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等一系列政策扶持,时代的机遇令百年扬剧重焕青春。
在扬剧勃兴过程中,李政成不仅身先士卒、率先垂范,更以一腔情怀、满肩责任,遍访名师,传承创新,培育新苗。燃烧着革新自强的激情,地方剧种范畴的扬剧在戏曲琼林绚丽绽放,新剧叠演、新人辈出,成为中国戏苑“出人出戏出精品”典范。
偶遇
八岁试戏,无心插柳结戏缘
很多人认为,李政成投身戏曲艺术理所当然。父亲李学宽、母亲李开敏都是老一辈扬剧表演艺术家,特别是李开敏,苏沪皖粉丝无数。
很少有人知道,李政成与戏曲结缘,并非因出身梨园而必定传承衣钵,恰恰相反,父母亲从未引导其入行。尤其是深知艺海艰辛的李开敏,不愿子女再步后尘。
1969年出生的李政成是家中次子,生性顽皮的他,在剧团大院里,是个不折不扣的“小闯王”。天天看排戏,生性爱动的李政成大院里翻筋斗、舞枪棍、撒丫跑,哪儿热闹哪里钻。
1977年,扬剧团职工在旌忠寺里搭起防震棚,居住、生活、排练都在寺院。排《蝶恋花》这出戏时,李开敏饰演杨开慧,但扮演毛岸英的孩子始终不入戏。正当导演着急时,不知谁一声提醒:让“二子”来试试!
正在耍枪弄棒的顽童就这样上了场。一试之下,倒也有模有样,导演当场拍板。得知儿子要演戏,李开敏千般推托,架不住时任剧团团长张建中一次次做思想工作,年仅8岁的“二子”成了新中国成立后扬剧舞台上年龄最小的一位演员,开始拿工资、算工龄。
1977年,剧团办的扬训班开班,李政成进班学习。李开敏不想儿子成天跟着剧团到处跑,一边提醒他从艺之路的艰辛,一边要求他努力争气。1981年,扬州戏剧学校恢复办学,李政成进入文艺训练班。1984年11月,省教育厅、文化厅正式批复扬州戏剧学校成立,李开敏亲手把李政成送入校门,主攻武生。
1988年,李政成毕业。7年学艺路,李政成玩命练功,两次足部大筋断裂,却年年是“武状元”。25岁时,在上海演出《汉宫惊魂》,李政成摔成腰椎骨折。躺在床上三个月之后,他以惊人的毅力开始了康复训练,最终重归舞台。
沉浮:大潮来袭,扬剧经历迷茫期
舞台,承载着演员的梦想,体现着艺术的价值,衡量着事业的兴衰。
改革开放打开了久封的国门,面对歌厅、影视、流行音乐等新鲜、丰富的文化娱乐形态,全国戏曲舞台一片荒芜。观众流失、演出锐减、效益剧滑,曾经的人声鼎沸演出场景犹在眼前,失去了舞台的扬剧人还没有从惊慌错愕中回过神来,剧团即已陷入低谷,演员对未来产生了迷茫。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起,剧团演职员工开始拿60%的基本工资,月收入高一些的四五百元,少一些的二三百元。
李政成的迷茫和别人又有些不同。
重武轻文的李政成本具演唱天赋,但在别人眼中的武生定位下,他没有机会展示唱功。李政成开始用另一种方式证明自己可以唱。1992年,李政成停薪留职后组建“ABS”乐队。在“蓝岛杯”江苏省十大歌星总决赛比赛中,摘得第三名。
流行音乐上的成绩很快引起社会关注,李政成率乐队加盟了虎豹集团艺术团,并担任艺术团团长。在虎豹集团每年春秋两季的供销会上,李政成负责集团艺术表演的策划和包装。李政成的收入,也从剧团时的每月几百元到年薪1万元。
正当李政成即将走向另一条人生道路之时,新任扬剧团团长找到了他。促膝长谈,李政成的内心在挣扎。为扬剧吃过那么多的苦,当真全部放弃?
此时的扬剧团,排练厅空空荡荡。平日无人练功,偶尔排戏,演员不是玩耍就是打闹。外出演出,台风不严谨、不规范。
萦绕心间的艺术情怀,从未忘怀的事业责任,让李政成下定决心回归。
机遇:梅花绽放,文化频吹复兴风
1996年,李政成受命于危难之际,担任团长助理。代价昂贵的回归背后,是李政成心里装着的同学情、师长恩:“剧团所有演员的人生梦想,永远只在舞台之上。”
回到剧团后,李政成挑梁的第一出戏是文戏《狸猫换太子》。凭借高亢清脆的嗓音与细腻到位的表演,李政成塑造的陈琳角色,一举赢得了全团上下对他“文武全才”的认可。
扬剧的一大特色是现代戏与古装戏并重,渐担大任的李政成时刻不忘人生梦想。钻研母亲“李派”唱腔之长,学习名家表演艺术、提高舞台人物塑造能力,坚持练功不失武生本色,刻苦的磨炼,李政成的扬剧艺术日渐精益。
2002年,扬剧团倾全团之力排练新编历史剧《史可法》,李政成出演主角。两年后,李政成凭借史可法及个人折子戏专场打动评委,获得中国戏剧最高奖项“梅花奖”。
“梅花奖”犹如一声惊雷炸响剧团上空。原来,只要努力,即使再困难,地方剧种也能问鼎每个戏剧演员心中神圣的奖杯!信心归来,全团上下人心思齐。练功房里,人越来越多。外出表演,演员心中,剧团声誉高于一切。
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复兴?一个个动作接踵而至。2006年,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评选,扬剧入围。2007年,扬州用政府买单形式在艺校开设扬剧班、木偶班、曲艺班,培育艺术人才。2011年,中共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一系列政策春风,吹开百年扬剧复兴大幕。
匠心:传承创新,出人出戏出精品
扬剧复兴,关键在于优秀人才和精品剧目。从担任团长助理、副团长,直至团长,李政成一直两手齐下。
这些年,扬剧剧目不断丰富创新。传统剧《野猪林》《吴汉三杀》《杜十娘》《孟丽君》《百岁挂帅》,现代剧《布嫂》《真假二十四小时》《县长与老板》《青春树》,新编大型历史古装剧《衣冠风流》《史可法——不破之城》,专为青年演员量身定制的《七巧环》,正在编创的《鉴真》……坚实有痕的创新传承之路,不仅名震戏苑,更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观众瞩目。
矢志弘扬百年扬剧的李政成,博采不同剧种的表演艺术。他拜扬剧金派传人姚恭林、京昆梆名家裴艳玲为师,向昆剧表演艺术家柯军、黄小午,京剧老师隗慧虎、岳小亭、周洪武等虚心求教。力邀谷好好、石晓亮、武凌云、齐爱云、徐秀芳等一批昆曲、京剧、晋剧、秦腔、扬剧“梅花奖”得主,以及众多剧种名家到扬州艺校,为扬剧班的孩子们授课。
在人才培养上,李政成匠心独运。2012年,妻子葛瑞莲赴中国戏曲学院进修后,向丈夫提出艺校扬剧班孩子进一步深造的设想。受到启发,李政成多次赴中国戏曲学院对接沟通,满腔赤诚之心打动学院领导。2014年,中国戏曲学院首次为一个地级市院团定向培养人才,开设表演系多剧种“扬剧专业本科班”,13名扬剧班学员成功考入中国戏曲教育最高学府深造。
今年6月13日,以扬剧历史上首批13名本科生为演出主体的扬剧经典剧目《百岁挂帅》汇报演出,在南京江苏大剧院举行。整整3个小时,学员们展示出的扬剧艺术魅力以及扬州市扬剧研究所的整体实力,技惊四座,戏剧界前辈专家和戏迷含泪观演,倍感欣慰。
出人出戏出精品,在当下的中国剧坛,扬剧的振兴之路已成为典范。涅槃重生,李政成感慨万千:“扬剧之所以能够站立艺海潮头,源于改革提供的机遇和文化复兴的春风。为了百年扬剧,我愿付出生命的全部。”
人物点评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时代大潮迭起,世间道路万条。有的人,一辈子一个航向、一往无前。
这40年,扬剧的发展历程,文化界、戏曲界人士乃至广大戏迷心里“门儿清”。“没有李政成,绝没有扬剧的今天”,这不仅是各界公认,也是扬剧团上下共同的认同与尊重。
文武双全、德艺双馨固然难得,荆棘坎坷、历经磨难之时依然情怀不弃、责任不忘更令人敬佩。41年从艺路,李政成今日之所获、扬剧之所幸,生动诠释“不忘初心、方得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