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扬州为99名长期滞留人员落户口,他们都姓“扬”
2018-06-16 16:35: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中国江苏网6月16日扬州讯 6月15日上午,扬州市民政局在市救助管理站举行“市区无法查明身份长期滞留人员落户安置工作新闻发布会及第六个救助机构开放日活动”。

  长期以来,因部分救助对象患有智力、精神等残疾无法查明身份信息而滞留救助机构成为困扰各级民政部门的难题。随着救助职能不断深化,救助范围不断扩大,这类人员不断增多,滞留时间最长的已有11年之久。他们无家可归、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名字。他们在扬州救助站生活,却又无法享受任何扬州市民的同城待遇。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解决无户口人员户口问题的意见》及《民政部公安部关于加强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身份查询和照料安置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切实解决长期滞留人员落户、安置问题。扬州市民政局高度重视,紧抓政策机遇。对市区无法查明身份长期滞留人员的情况进行全面梳理和排查,结合兄弟省市安置工作的经验做法,向市政府提请对滞留人员进行落户安置。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专门组织民政、公安、人社、财政四家部门召开协调会,市领导批示将此项工作列入2018年民生一号文件。在相关单位的通力协作下,目前,99名滞留人员已成功落户扬州,80名2015年前的滞留对象直接落户福利中心,由福利中心监护照料,19名2015年后滞留对象落户救助站,由救助站监护照料,待查询期满后移交福利中心。99人全部享受特困供养和医疗保障待遇,正式成为扬州的“新市民”。

  新闻发布会上,扬州市民政局王艾平副局长向公众详细披露了落户安置工作的五大步骤:沟通对接。由民政部门牵头与公安、财政、人社等部门对接,明确职责分工,形成安置落户实施方案。滞留人员由公安部门办理户口本和身份证,分别安置在市福利中心和市救助站,办理特困供养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编制名册。市救助管理站根据户籍登记的要求,分别向市福利中心和市救助站的属地派出所上报待落户人员的基本信息花名册,内容涵盖滞留人员的编号、性别、年龄、身高、血型、入站登记表等详情信息。身份甄别。公安部门对无法查明身份长期滞留人员进行了DNA采集和人脸识别,并通过人口信息管理系统、全国打拐DNA信息库、全国追逃人员信息库进行比对甄别,在落户过程中,两个承办的属地派出所,过细甄别,成功核实5名人员的身份,由救助站护送返乡。办理落户。文峰派出所、湾头派出所依据甄别结果,对符合条件的长期滞留人员办理户口登记手续,发放集体户口簿和居民身份证。生活保障。落户登记后,由救助管理站牵头为他们办理了特困供养手续。人社部门为他们办理了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从7月1日起正式享受医疗保障待遇。财政部门将滞留人员保障经费纳入了2018年度财政预算。

  扬州市民政局局长王振祥在新闻发布会致辞,代表受惠救助对象和全体民政同仁向支持落户安置工作和关注民政事业发展的社会各界表示诚挚感谢。他指出,长期滞留人员的落户安置工作标志着我市社会救助体系得到了进一步完善。一个“响应及时、渠道畅通、保障有力”的救助工作机制已初步建成。救助工作面广量大,现代民政建设任重道远,社会救助水平仍有待进一步提高。要充分调动各方有利因素,营造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氛围。他要求,救助管理站要按照习总书记要求,把关乎救助对象的每一件事都要尽力而为,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福利中心和救助管理站要从严从实做好服务对象的生活照料和安全保障等工作,持续做好滞留人员的身份甄别工作。气温逐渐攀升,救助管理站要提前谋划做好今年的“夏季送清凉”专项救助工作,加强街面主动巡查、做好站内救助服务,使救助对象清凉度夏、安全过夏。他呼吁,社会各界进一步关心支持和广泛参与民政救助事业。民政部设立全国“救助机构开放日”活动的初衷就是为了提高救助工作透明度、救助政策知晓度,增强社会公众关注救助工作、参与救助工作的热情。扬州市救助管理站不仅在这一天主动向社会开放,全年都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监督。鼓励社会爱心人士、热心市民、社会组织和新闻媒体走进站内,参与救助工作,为扬州“大爱之城”美称添砖加瓦。

  新闻发布会后还举行了扬州市救助管理站救助志愿者聘任仪式。

标签:
责编:华诚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