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新华社播发短片缅怀汪曾祺 众多汪老笔下的高邮美食入镜
2018-05-17 09:53: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中国江苏网5月17日讯 昨天是汪曾祺逝世21周年纪念日,新华社发布了一组短片《深夜食堂:故乡之旅》怀念汪老。记者了解到,摄制组一行随同汪老的儿子汪朗亲赴高邮拍摄,短片中介绍了众多汪老笔下的家乡美食。

  汪曾祺逝世21周年

  新华社拍摄短片纪念汪老

  昨天,为了纪念汪老逝世21周年,新华社发布了一条时长5分钟的短片《深夜食堂:故乡之旅》,摄制组跟随汪老的儿子汪朗回到汪老的故乡高邮拍摄,通过汪朗和汪老妹婿金家渝的讲述,缅怀汪老。

  “人的一生,也许会记住三件事:故乡的景、故乡的人、故乡的菜。”短片中的旁白这样写道,“一座青檐碧瓦的小城,江左名区,帝尧故里。渔民逐湖水而居,伴随着小桥流水的清新脱俗,流淌在汪曾祺老先生的笔下,镌刻出一座素雅淡泊,乐观质朴的小城。”

  故乡二字意味着什么?对汪曾祺来说,那里既是童年的记忆,也是归根的选择;那里有所珍爱的亲朋好友,也是自己心安之处;那里有文学的启蒙,也是美的开始。更为确定的是,那里有汪老儿时的味道,也是他用一生去回味的味道。

  汪朗走街串巷,寻着父亲曾经生活过的足迹。“在我的印象里,他做得比较拿手的菜,大部分是和家乡有关系的。”汪朗回忆,像大煮干丝、雕花萝卜以及各种各样的鱼。这些菜均包含着一份对故乡的情感在里面。

  家人讲述生前故事

  重新回味大煮干丝的味道

  短片中,汪老妹婿、汪曾祺故居讲解员金家渝回忆起了一段关于醉虾的故事。“1993年10月份到北京看望汪老,我当时买了高邮湖的青虾,小一点的做醉虾,大一点的做成盐水虾。”金家渝记得,当他把虾带到后,汪曾祺非常高兴,当天晚上就把醉虾拿来吃了。他边吃边问,“家渝,这个醉虾跟谁学的?”金家渝回答,“这是你们汪家的祖方。”汪曾祺点点头说,“这个味道就是过去的味道”。

  汪曾祺笔下燃起的人间烟火,更多的是承载着对故乡、对家人的眷恋。汪朗说,他每次做大煮干丝,都能回想起当年父亲做这个菜是什么味道,他当年做这个菜时的场景均历历在目。“当年的场景我永远都忘不了,每一次做这道菜时,都能回忆出当年父亲吃这道菜的神情,毕竟是父子啊。”回忆到这里,汪朗的眼圈湿润了。

  汪老精神影响深远

  摄制组巧遇众多“汪迷”

  汪曾祺是中国当代文坛最后一位颇具士大夫精神的文人,这种精神对故乡的影响,也给摄制组带来了很多切实的触动。“拍摄过程中,我们在一家餐馆的二楼做专访。”新华社一位记者回忆,当这家因汪家味道而在当地颇具名气的餐馆人声鼎沸时,我们跟几位还在就餐的客人商量能否暂时小声聊天,让已经85岁高龄的汪老妹婿金家渝早一点结束拍摄,回家休息。这个要求竟然没有多费口舌就得到了支持。一位客人说:“我是高邮本地人,你们要拍汪曾祺的故事,我们全体支持”。

  采访结束,客人们过来跟金家渝和汪朗合影。一位客人回忆说:“我小学时见过汪曾祺先生,他曾经到学校来赠书,还跟小时候的我握了手。”“‘汪迷’遍布各地。”金家渝告诉摄制组,他们住在汪老故居,经常有读者找过来,他会给初次见面的读者泡上茶,给他们看汪老的一些字画,讲读者想知道的故事。

  这些读者来自世界各地,从小学生到中年人都有,甚至有一些“汪迷”得知记者一行在高邮拍摄短片时,匆匆赶过来聊天,谈谈他们对汪曾祺作品的理解,给摄制组的拍摄提供一些借鉴。

  一茶一饭,皆生欢喜。对待人生的态度,就在饭菜的滋味里。“生前在故乡没有栖身之处的人,死后却依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高邮人。在高邮,处处都能看到汪老的影子。我并不觉得这是消费汪老,而是对一位文人的敬重与怀念,也透着对故乡味道的自信和骄傲。”新华社记者这样说。

  记者 车林 张旭

标签:
责编:贾晓君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