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3月1日讯 昨天,82名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领到了居民身份证,标志着他们正式成为扬州新市民。这是我市首次为流浪乞讨人员办理落户手续,根据《千字文》排序取名,分别叫杨民天、杨民地、杨民玄、杨民黄……从此他们都有了自己的姓名和身份。落户扬州后,他们重拾合法身份,与之配套的权利系统也被激活。
82名流浪者拿到身份证
“杨”为姓,“民”排行
近几年,扬州市社会救助站先后接收了100多名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他们滞留在扬州都在3个月以上,最长的已达9年。市社会救助站副站长蒋武介绍,这些流浪人员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精神和肢体残疾,不能表述自己的真实身份,无法与亲属取得联系。因为没有合法身份,因而不能办理医保、享受救助,残疾的流浪人员还办不了残疾证。
去年,《民政部公安部关于加强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身份查询和照料安置工作的意见》政策出台,规定超过3个月仍无法查明身份信息的滞留人员,公安机关应予以办理落户手续。扬州市救助站与公安部门联手,对这82人进行DNA信息采集和指纹掌纹采集,并录入全国打拐DNA信息库进行信息比对。
82名流浪乞讨人员没有姓名、年龄等准确信息,为他们取名、确定年龄和住址成了件困难的事。各部门共同出主意、想办法,确定他们全部姓“杨”,表示扬州之意,排行为“民”,表示民政救助对象,名字的最后一个字从《千字文》中取得,分别为“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有效地避免了重复。他们的出生年份和岁数是大致估计出来,出生月日则根据进站救助时间确定。
《千字文》总共不过1000个字,首批就用近百个,万一这些字用完了怎么办?“不会的,国家层面的救助政策已全面推开,前几年,一年要救助二三十个滞站人员,现在一年只有十个左右,2017年才收了6个,这样的人会越来越少的。”蒋武介绍,今后,82个人将和每一个扬州市民一样,享受到生活照料、户籍管理、最低生活保障以及医疗费用报销等待遇。目前,已完成了户口、身份证、残疾证、特困证、社保证的办理。
办理过程喜剧性逆转
走失6年的他终于找到家
在首批办理户口、身份证的流浪乞讨人员中,排在第一个的叫杨民天,相关部门办理过程中却出现了喜剧性逆转,他的家居然找到了,就在不远处的兴化大邹镇向家村,他的名字叫向年荣,62岁。他的父母已寻找了6年多,母亲已离世。
市救助站工作人员杨祖柱告诉记者,在平时治疗沟通过程中,老人只能说出“小向”“大邹”等模糊的话语。根据这点线索,工作人员仔细排查,慢慢缩小搜索范围。最近才得知,兴化大邹镇向家村一位走失的老人与向年荣情况很相似,赶紧与该村村委会联系。当看到手机里弟弟的照片时,哥哥向义芝抱着手机哭了,不停地说,“这就是我弟弟,百分之百就是”。
近日,在市救助工作人员的护送下,在扬流浪6年多的向年荣回到了老家兴化。见到走失多年的弟弟,兄弟姐妹立刻围了上来嘘寒问暖。向义芝介绍说,弟弟小时候受到惊吓,导致智力障碍,一直跟母亲生活,每天出去捡木柴换点零钱,其间走失过几次,但很快都会找到。2011年4月,向年荣在附近的钓鱼镇走失,周边乡镇都找了个遍,派出所也问了,寻人启事也贴了,但一直没有弟弟的音讯。他们一直未曾放弃寻找,只要听到哪里有消息,全家人就会立即赶过去。
“真的太感谢你们了,让我们全家人还能团聚。”离别时,老人哥哥向义芝拉着工作人员的手再三道谢。 通讯员 孙波 李飞
记 者 姜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