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筠孙“殿试卷模考手书”。周晗彭伟摄
通讯员 彭伟 记者 周晗
中国江苏网8月25日讯 你知道古人要通过科举考试获得一官半职,需要下怎样的功夫吗?从清末扬州“吴道台宅第”主人之一吴筠孙的一份“殿试卷模考手书”原件就可以看出,不仅内容需要高屋建瓴、观点鲜明、可操作性强,光是这一手方方正正的馆阁体小楷字,就需要有几十年的“临池”功力。
殿试卷模考手书堪比字帖
昨天,吴筠孙的曾孙女吴娃、吴萱、吴娜三姐妹专程从常州赶到扬州,向市档案馆捐赠其家族保存了120多年的传家宝——“吴筠孙殿试卷模考手书”原件。记者注意到,这幅长80厘米、宽45厘米的殿试卷模考手书上,所有的字均为1厘米见方的馆阁体小楷,用毛笔书写的字迹清秀工整堪比字帖。捐赠者吴娃女士从事书法研究50余年,她告诉记者说,没有几十年的“临池”功力根本就写不出这么工整漂亮的小楷字。
吴筠孙(1861-1917),字竹楼,江苏扬州人,清末扬州“吴道台宅第”主人之一。光绪十四年中举,光绪二十年(1894年),吴筠孙以二甲第一名中进士。
堪称档案馆“镇馆之宝”
“只是自己私底下进行模拟测试,却采用如此严格规范的毛笔书写,而且每个字几乎都是一样大小。”市档案局(馆)征集工作处负责人李扣华说,殿试卷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不用誊抄。清代科考,乡试和会试采取试卷誊录制度,而童试和殿试试卷,皆为考生亲笔书写,不用书手另行誊抄,考官直接阅读原卷。而且考生必须采用官方统一的“馆阁体”进行书写,所谓馆阁体,又称台阁体,是指因科举制度而形成考场通用字体,早在宋代即已出现,是一种方正、光洁、乌黑而大小齐平的官场用书体,以明清两代为盛。
“吴筠孙手书的这幅‘殿试卷模考手书’,是扬州档案馆目前为止征集到的最具文物价值的珍贵档案,堪称‘镇馆之宝’。”李扣华介绍说,吴筠孙是在光绪二十年(1894年)正式参加殿试前,在家进行亲笔模考的考卷,其纸张、体式等均与殿试卷无异,字体为科举考试标准的馆阁体,不仅整洁大方,也体现出气象博大、笔势恢宏之美,足以见吴筠孙的书法技艺十分了得。
发挥“吴氏档案”社会价值
据有关史料记载,吴筠孙中进士后,历任山东登州、济南知府,直隶永定河道道台。吴筠孙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以造福国家黎民为己任,深受群众爱戴,体现了进步文人士大夫宽广的家国情怀。
扬州“吴氏家族”自吴引孙、吴筠孙起,人才辈出,尤其是“吴氏四杰”在中国科学史、人文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历史印迹,对现代及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而吴氏后人更是对家乡扬州充满了浓浓的挚爱之情,他们先后向扬州市博物馆、档案馆捐赠了大量珍贵史料,其中仅扬州市档案馆目前已有馆藏吴氏档案1419件,涵盖吴家四代人。
市档案馆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仍在开展吴氏家族档案资源的开发宣传工作,努力把扬州“吴氏家族”的深厚人文底蕴和优良家风传承向全社会宣传,切实发挥档案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