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截图
中国江苏网7月3日讯 6月30日和7月1日晚,央视十套《探索·发现》推出《2017考古进行时》栏目,播出“凤冠复生记”,分上下两集,聚焦萧后冠如何从扬州搬运至陕西,进行实验室考古保护修复和研究工作,以及北京的工匠仿制萧后冠的一些鲜为人知的细节,让观众朋友通过屏幕,领略到萧后冠实验室考古“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
【揭秘一】
萧后冠如何整体打包运到西安?
松散沙袋+保鲜膜糊+石膏箱套+连同墓底砖
隋炀帝墓和萧后墓在扬州曹庄被发现引起轰动,在萧后墓发现的礼冠也备受各界关注,因为扬州的酸性土壤不适合金属质文物的保存,萧后冠饰保存状况极差。鉴于该冠的重要性、复杂性、脆弱性,不宜在现场继续进行全面清理,扬州曹庄隋唐墓葬联合考古队,决定整体提取后进行实验室考古清理,在国家文物局牵线下,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与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达成合作,共同开展隋炀帝萧后冠实验室考古与保护研究工作。
经前期多次商议,专家确定了保护性提取萧后冠的技术流程。又经过一个多月的准备,2014年7月,他们开始对萧后冠的现场保护和整体打包工作。
可是,千年萧后冠因为在扬州酸性土壤里已经腐蚀严重,保存状况极差,而且萧后冠极其脆弱,它如何经受得住从扬州到西安这1000多公里的颠簸旅途?
杨军昌,西北工业大学教授,主持隋炀帝萧后冠实验室考古与保护项目。他说,在萧后墓考古发掘现场,考古迹象清理,发现萧后冠表面凹凸不平,“第一步,我们先把萧后冠凹凸的部分填平了。”同时,对考古现场拍照,当文物保护团队收集萧后冠表面散落的饰件时,杨军昌就在外面转悠,思考怎么整体打包搬运萧后冠。
恰巧看见一堆沙子,杨军昌有了灵感。“填沙子是不是挺好?”他解释说,沙子最大的特点就是流性好,随形好,往孔洞里倒入沙子,沙子自然就把那个孔洞填实了,这样就避免在搬运萧后冠时出现一些坍塌,但又有新的问题摆在面前,如果沙子直接填进去,对文物还是有损害的。
在讨论的时候,杨军昌提议,可以买质量好的保鲜膜,用保鲜膜把沙子扎成松散的沙袋,然后把松散的沙袋放进凹凸不平的萧后冠,自然就随形了,将萧后冠的表面填平,“事实证明,我们这个方法很好,也是很重要的一步。”
下一步,用保鲜膜把萧后冠糊起来,再用石膏绷带,把石膏糊在表面,最后用石膏箱套上去,这样即完成了现场的保护。
但是困难又一次出现了,萧后冠如此脆弱,如何才能把它安全地剥离开墓室地面呢?这让杨军昌思考了很久。“过去,我们就会在底部的地方直接插一个铝合金板,插进去推进去,然后把它整个都翻过来,这样来说,底下就可以保护好了。可是这一次,我们在现场有个担心,这么珍贵的东西,加上在地下铲的过程中,底下或者泥和土有可能起联动作用,可能对萧后冠造成一些破坏。所以,这一次我们没有这样做。”
因为萧后墓室底部有砖,所以,为了把萧后冠保护好,杨军昌就和他的团队从砖底下,将萧后冠和砖一起抬起来,文保专家将萧后冠四周的砖块编好,把周边的砖取掉之后,从砖底下打了四五个洞,把木条插进去,在打好的石膏箱上面,也用木头捆扎成一个整体,接着一个翻转,就把萧后冠安全地扣放好了。
【揭秘二】
不彻底清理如何仿制?
X射线图片+研究数据+查阅资料
萧后冠实验室考古与保护研究工作中,多次召开专家论证会。杨军昌想到,萧后冠虽然整体框架保留了下来,但是,饰件保存状况极差,脆弱的萧后冠,如果去掉里面填充的土层,也就失去了支撑。因此,在杨军昌看来,常规的清土扶正冠体的方案并不可取,而且现有的状况,萧后冠上部叠压的花朵已经移位,两边仿佛帽翅的博鬓也脱离了原位,并与框架锈死在一起,如果扶正冠体,却不纠正博鬓及花朵的位置,这样展示的效果也不佳。
鉴于考古的清理现状和清理的过程环节,最终专家决定,萧后冠这次不彻底清理干净,将来有更好的条件和技术再清理。同时,采取折中的方案,仿制萧后冠进行展示。
2015年秋天,北京通州的金属工艺师康健接到萧后冠的仿制任务。十几年来,他做了不少文物的仿制工作,来到西安亲眼见到萧后冠后,原本信心十足的他却忽然沉默起来,因为现实和想象有着很大的差异。
对于康健来说,一般的仿制工作,都是从文物清理完成后才开始的。但是,萧后冠在未完成清理工作时,就开始仿制,这似乎有点儿不同寻常。文物专家告诉他,萧后冠的仿制工作是萧后冠清理保护中特殊而重要的一环。
于是,康健带着北京仿制工艺团队,加入了萧后冠清理保护工作,也开始了他们此前从未接触过的新奇工作方式,像盲人摸象一样,一边探索一边制作。杨军昌只能尽可能多地向康健提供实验室考古的成果,揭示萧后冠内部的秘密。
康健发现,汉白玉小人每个小人并不一样,都经过雕琢,神态不一,萧后冠的花枝长度,因为是螺旋状,经过几次摸索,然后推演出具体的数据,达到最终的一个符合标准的。由于对花朵的厚度考虑不周,测量的数据使带锈蚀的器物的厚度和实际厚度有差异,第一次仿制工作在2015年底宣告失败了。
根据萧后冠X射线图片,易碎、零散的花树和花瓣等部件,以及文保专家提供的研究数据,结合多年文物仿制的经验,康健反复实验、测量,和他的团队继续探索,继续开展对萧后冠的仿制工作,更加细心和耐心,第二次终于成功。
【揭秘三】
萧后冠及配饰保存扬州
仿制的配饰十二钗或下月抵扬
去年9月,萧后冠真品与它富丽堂皇的仿制品一起亮相在“花树摇曳 钿钗生辉——萧后冠实验室考古与保护成果展”,也是首次结伴出现在公众面前。很多人看后都叹为观止,但杨军昌强调,当初的萧后冠应该比仿制品更加精美绝伦。
“在萧后冠的实验室考古和保护过程中,我们是作为科研课题在做这项工作的,在萧后冠配置的十二支钗上,首次发现鎏金铜珠。”杨军昌回忆,在实验室考古期间,钗在显微镜下能看到一个一个珠子,珠化工艺在中国传统金银器制作中是常见的,就是将金银化作一个个小小的珠子,附着在物件之上,远远望去,就会显得闪闪发亮,珠光宝气。当他们进一步做成分分析时,一个惊人的发现呈现了,这些钗并不是金的,而是铜鎏金。这一工艺可是首次发现。继续研究发现,这些铜钗是中空的,专家小心翼翼地打开铜钗,一团毛绒绒的东西露出,大家都感到意外,经过实验证实为保存完好的棉花,这也是首次发现南方地区隋唐时期的棉,为我国棉花的栽培与传播提供了新的资料。
当时,不仅仿制了萧后冠,同时还仿制了一套萧后冠的配饰——十二支钗,外表鎏金,而且钗首部分还镶嵌着珍珠、玻璃材质的饰品,异常精美。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束家平告诉记者,仿制的十二钗有望下个月运抵扬州。
目前,萧后冠以及相关配饰保存在扬州博物馆库房里。束家平表示,目前,这些珍贵的文物处于相对干燥的环境之中,保存状况比较稳定。未来萧后冠和仿制品将在隋炀帝墓考古遗址公园内展示。 记者 陶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