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
中国江苏网6月21日讯 今年9月初新学期开始后,江苏小学生和初中生,文科学科将统一使用“部编本”语文、历史、政治教材。据悉,新教材使用将从起始年级开始。“部编本”是指由教育部直接组织编写的教材。新教材内容有何变化?新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教师和孩子该如何提前应对?昨天,记者进行了相关采访。
今年秋季新学期启用新教材
暑期将开展相关教师培训工作
“目前我们得到的消息是,今年9月份新学期之后,江苏小学生、初中生将使用‘部编本’教材。主要是语文、历史、政治(思想品德)这几个文科学科。”昨天,扬州教科院初中语文教研员陈玲玲说。
扬州教科院小学语文教研员陈萍也表示,暑期将开展相关培训工作。“我下周就要去省里参加相关培训工作,主要是针对‘部编本’历史教材。”竹西中学副校长董亮说。
昨天,记者在东关小学了解到,该校已经开始教育部编本语文、思想品德等教材的培训应对工作。“部编本教材关于传统文化内容比较丰富,我们要求教师要在暑期提前准备,做好应对工作。”东关小学校长唐开权说,东关小学已经排了相关计划表,期末考试结束后,相关教师将开展集体以及自我培训,加强新教材的应对工作。
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市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采用的是苏教版修订教材,其余年级使用的是苏教版教材,此次使用“部编本”教材,将出现一所学校,采用3种教材的现象。
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贴近当代学生生活,体现时代性
部编本教材到底新在哪里?以“部编本”语文教材为例,教材编写理念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整体规划,有机渗透”。接地气,满足一线需要,对教学弊病起纠偏作用。比如,现在语文教学普遍是两多一少:精读精讲太多,反复操练太多,学生读书太少。新编语文教材注意到这个问题,采取了一些改进办法。
加强教材编写的科学性,实行“编研结合”,重视学界有关语文认知规律的研究成果,加以选择、吸收和转化。如新编一年级教材的识字课文就采纳了北师大关于儿童字频研究的成果,把儿童读书最需要先认识的300个字,安排在教材中,努力体现教材编写的科学性。整个编写过程都是一边研究,一边编书。
贴近当代学生生活,体现时代性。“部编本”语文教材在课文的选取、习题的设计、教学活动的安排等方面,努力切入当代中小学生的语文生活,适应社会转型和时代需求。比如,如何正确地认识和使用新媒体,如何过滤信息,都在教材中有体现。
传统文化篇目、经典课文回来了
回到“守正”立场,“时文”少了
记者了解到,“部编本”的课文选篇强调经典性、文质兼美、适宜教学,此外还适当兼顾时代性。课改之后流行的各种版本语文,都把人文性放在最重要位置,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多选“时文”。部编本教材回到“守正”的立场,很多经典课文这次又回来了,尚未沉淀的“时文”少了。
特别重要的是,传统文化的篇目增加了。比如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古诗文,整个小学6个年级12册共选优秀古诗文124篇,占所有选篇的30%,比原有人教版增加55篇,增幅达80%。平均每个年级20篇左右。初中古诗文选篇也是124篇,占所有选篇的51.7%,比原来的人教版也有提高,平均每个年级40篇左右。体裁更加多样,从《诗经》到清代的诗文,从古风、民歌、律诗、绝句到词曲,从诸子散文到历史散文,从两汉论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均有收录。革命传统教育的篇目也占有较大的比重,小学选了40篇,初中29篇。鲁迅的作品选有《故乡》《阿长与山海经》等9篇。
把课外阅读纳入教材体制
突破既有模式,注重写作方法引导
据悉,部编本教材把课外阅读纳入教材体制。如小学一年级就设置了“和大人一起读”,意在和学前教育衔接,一开始就引导读书兴趣。小学中高年级几乎每一单元都有课外阅读的延伸。初中则加强了“名著选读”,改变以往那种“赏析体”写法,注重“一书一法”,每次“名著选读”课,都引导学生重点学习某一种读书的方法。激发兴趣,传授方法,是“名著选读”设置的改革方向。如浏览、快读、读整本书、读不同文体,等等,都各有方法引导。多数课后思考题或拓展题,也都有课外阅读的提示引导。把语文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形成“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制。
此外,“部编本”力图突破既有的模式,在突出综合能力的前提下,注重基本写作方法的引导。写作方法和技能训练的设计编排照顾到教学顺序,让老师能够落实,克服随意性。
语文写作课的系列努力做到中心突出,简明扼要,有可操作性。初一两个学期一共12次写作课,每个单元1次。分别是热爱生活热爱写作,学会记事,写人要抓住特点,思路要清晰,如何突出中心,发挥联想与想象,写出人物精神,学习抒情,抓住细节,怎样选材,文从字顺,语言简明。 记者 刘冠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