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作家采风团走访大走廊点赞扬州还百姓一片绿水青山
2017-05-28 09:34: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汪曾祺文学馆

  邵伯古镇

  中国江苏网5月28日讯 艳阳高照,景色宜人。昨日,《人民文学》中国作家采风团走进江淮生态大走廊,登高远眺,踏舟而行,触摸城市文化记忆,感受扬州在生态文明上所做出的贡献。

  登万福大桥

  观水利枢纽叹饮水思源

  登上万福大桥,流淌了千年的运河之水依旧流淌在脚下。举目远眺,尽管水汽氤氲,却挡不住远处“七河八岛”那一抹抹青翠的绿和一团团绚烂的红。这里便是此次中国作家采风团走进江淮生态大走廊的第一站。

  身居高处,迎面吹来晨风阵阵,眼前的这一幕,让采风团的作家们直呼大开眼界,《人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宁小龄表示,从未从这个视角感受扬州的美,真的叫人心旷神怡。“扬州是个言之不尽、百来不厌的地方,每次都会有不同的发现和惊喜。”

  在南水北调东线源头——江都水利枢纽,作家们实地了解如何从江都水利枢纽开闸提水,经沿线13座泵站逐级提升,一路向北为京津冀鲁地区亿万人口输送安全饮用水。

  “古运河河道能保存到现在仍发挥作用,真的很难得,更何况还承载着‘南水北调’的使命。”宁小龄感叹道。这方水不仅养育了扬州这片土地和人民,也滋润了北方人,“饮水思源,北方人喝着茶、做着饭时可能都不会想到,清澈干净的淡水资源有可能是来自扬州”。

  访邵伯古镇

  感受运河生态生生不息

  与古城扬州仅一湖之隔的邵伯镇,是全国千座历史文化名镇之一,至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来到邵伯古镇,走过铺满青石板的明清运河古道西岸,就来到了运河生态公园。眼前视野开阔,空气清新舒适,美景跃入眼帘。“这里的环境真好,对我一个北方人来说,只要看到有水的地方就开心不已,更何况这是在运河边上。”河南作协副主席乔叶感叹道。

  邵伯的斗野亭,雄踞高丘,凭眺湖光浩渺,远观帆影点点,近看田家炊烟,都有无穷的乐趣。数百年来,斗野亭吸引了诸多文人墨客来此观景赋诗,尤以北宋年间文人为最,孙觉、苏轼、苏辙、黄庭坚、秦观、张耒等来此作诗,堪称绝妙。

  随后,采风团从大码头进入邵伯老街。古老的街巷中散落一些古宅,犹如珍珠闪亮,只见遗址存有三十几级青石台阶,直伸河底。斑驳坚硬的青石,似乎还在回忆着它曾经的荣耀。《花城》主编田瑛说,他特别喜欢这种青石砖瓦,邵伯老街、古运河等都是文艺创作的文化元素,扬州在古城保护上做了很多有效的努力。

  观高邮古城

  追忆汪曾祺永恒文学魅力

  高邮也是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的核心版块,中国作家采风团参观的是古秦邮八景之一的高邮文游台。

  当走到汪曾祺文学馆时,作家们纷纷停下脚步,缓缓走进馆内,感受汪老的文学魅力。“高邮是我一直向往的地方,这是我第三次来到汪曾祺文学馆,但一次比一次感到欣慰。”《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说,以前大家没有觉得汪曾祺是一个可以代表高邮的文化符号,现在越来越表明汪曾祺的重要,他毕竟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个独一无二的、有自己审美情趣的作家。这个“独一无二”更多是家乡赋予他的。“文学读者因为有汪老而对高邮怀着一份比对别处更特别的感情。”

  施战军表示,通过汪老笔下描写,知道高邮是一个水乡,生态自然非常好,但到了地方才感觉,可能现在生态自然保护意识比原来还好。生态文明的建设实际上是一种文化建设。高邮不仅往天津、山东、北京输送清水作出巨大贡献,其独特文化也在全国具有榜样性的作用。“自然生态底子保护得好,历史人文积淀并得以延续,这两个方面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较高水平的生活,不仅是要吃饱穿暖,更要有精神上、眼界里的东西,从人文到自然,高邮是值得好好学习的地方。”

  在汪曾祺文学馆,《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李舫说,汪曾祺文学的光芒是慢慢散发出来的,20年过去了,汪曾祺的作品越来越受欢迎,“我经常说,不管做什么,都应该放慢速度,让思想跟上,给未来多留一点可选的路线,汪曾祺的文学作品,正有着这样的魅力。”

  赏高邮湖风光

  还老百姓一片绿水青山

  高邮湖波光粼粼,一眼望不到尽头的湖面上随意停放了几艘乌篷船,湖面的水草上,几只水鸟悠闲地停在上面,偶尔振翅飞翔,掠过水面,远远望去就像一幅意境深远的水墨画。

  作为江淮生态大走廊的重要一环,高邮湖呈现出了鱼米之乡应有的生态之美。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高邮湖用最为天然的水资产滋养了这一带的老百姓。采风的最后一站,就是风景如画的高邮湖。阳光从云层中直泻而下,湖面蒙上一层淡淡的光彩。作家们坐上游船,尽情领略高邮湖的秀美风光。高邮湖上水鸟众多,其中一种方言为“鵽”的鸟仅在高邮湖能看见,这种学名为青桩的水鸟,状大如鸽,曾在汪曾祺的小说中出现过。

  在游览高邮湖时,作家张楚不仅感慨道,作为一名北方人,他很少见到这么大的淡水湖,而且自然风光这么好,最重要的是生态保护得如此之佳,“在附近弄一间小屋住下,就是一部高邮版的《瓦尔登湖》啊。”

  从运河二桥走到游船上,需要经过一条木制的长廊,隔着铁丝网,看着逐渐西沉的太阳,逐渐与远处的水面相接。田瑛告诉记者,他的老家是湖南的湘西,那里也是水多。“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与汪曾祺笔下的高邮形成了一个映照。我很喜欢这种湖面漫步的悠闲,很能享受生活的惬意,这是我第一次来到高邮湖,当年看汪曾祺的文章,就能感受到水汽,现在看到高邮湖,终于明白他笔下那些文字是如何而来的了。”田瑛说,扬州地区打造的江淮生态大走廊,一天走下来,能够深刻感受到生态为先,已成为这座城市的基调,这是一件造福后世的好事。

  每到一处,李舫总是举着手机拍不停。她说,近年来中国发展迅速,当然也付出了很多代价,扬州率先全面推进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敢于承担时代的重担,还老百姓绿水青山,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蓝天绿地,“扬州有着很强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这也是扬州做得非常棒的地方”。记者 车林

标签:
责编:丁越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