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陆建华细解汪曾祺文学乡愁 汪迷慕名而来师生共读经典
2017-05-22 16:02: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倾听

  

  陆建华作客“夏天的朗读者”

  

  朗读

  

  笔记

  中国江苏网5月22日讯 踏着夏天的节拍,本报主办的“春天的朗读者”翻开了新的篇章。昨天下午,首场“夏天的朗读者”活动在“格桑花”举行。这一期的嘉宾,是研究、宣传汪曾祺长达40多年汪曾祺研究会会长陆建华。他朗读了一段《端午的鸭蛋》,并向现场读者解读汪曾祺的人生经历和创作生涯。整场活动妙趣横生、幽默风趣。

  汪曾祺众多作品

  蕴含浓浓的乡愁

  刚刚过去的5月16日,是汪曾祺逝世20周年纪念日。这位从扬州高邮走出去的文学大家,已经离开我们整整20年了。在这20年间,不可否认的是,汪曾祺这个名字以及他笔下的文字,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不断升温。当代中国文坛逐渐形成“汪曾祺热”,近年尤甚。

  而早在数十年前,就有一个人始终关注着汪曾祺。他是汪曾祺的忘年之交,是汪曾祺的心灵挚友——陆建华。他跟踪宣传汪曾祺长达40多年,可以说,关于汪曾祺,陆建华有着旁人所不及的发言权。

  恰逢端午来临之际,在昨天的活动中,陆建华朗读了一篇汪曾祺写的回忆性散文《端午的鸭蛋》。朗读之前,陆建华说,汪曾祺写下的那些人们耳熟能详、以故乡高邮为背景的作品,都流露出浓浓的乡愁。在这篇文章中,汪老将一件平常的事情写得那么有滋有味,写得那么深情,并蕴含着地道的家乡味。

  在舒缓的音乐声中,陆建华深情朗读,一口浓浓的高邮乡音,代入感非常强。“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一枚小小的鸭蛋,通过汪曾祺极为细腻的描写,再加上陆建华的朗读,让读者倍感亲切。

  读罢,陆建华说汪曾祺写的乡愁,文学性和史料性非常高,他作品里的老照片、老人物、老风俗,是对那些正在离我们渐行渐远的中华传统美德的留念和怀念,他用文字将它们保存下来,每每读到它,总能温暖人心。

  以故乡为背景的作品

  代表最高水平

  纵观汪曾祺的创作生涯,陆建华用“大器晚成”四个字概括。早在上世纪40年代初,正在西南联大读书的汪曾祺,便在沈从文先生的指引下开始写小说,就此展开他在文学之路上的漫长追梦历程。

  新中国成立前夕,他的第一本小说集《邂逅集》作为巴金主编的“文学丛刊”中的一种,在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解放后,汪曾祺对自己的文学之梦充满期待,但当时的政治形势,使他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熟悉的生活未必能写,自己擅长的笔法未必能用,而自己又不愿以文学跟风应景。左思右想之后,他干脆搁笔,一心一意当杂志编辑,专心致志地为他人作嫁衣。但酷爱文学的他并不甘心,心中一直燃烧着创作激情。岁月无情,仿佛转瞬间,他逼近花甲之年。就在他以为再也不能创作、甚至感到近乎绝望的时候,峰回路转,大地春回,圆梦的日子突然出现在他的面前!被世界誉为引导古老中国真正开始走向春天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了,1980年10月号《北京文学》发表了汪曾祺那篇被人们称为“报春新花第一枝”的《受戒》,这一年,汪曾祺整整60岁!

  随后,《大淖记事》《岁寒三友》等作品纷纷问世,这些作品迅速在社会产生热烈反响。不只是读者,文坛很多人也都惊叹,原来小说还可以这么写,如此清新淡雅,却又隽永脱俗。陆建华说,以故乡高邮为背景创作的小说,代表了汪曾祺一生创作的最高水平。“汪曾祺并不是一个高产的作家,他一生的创作只有300万字,其中十分之九的作品创作于改革开放之后,更确切的是1980年以后,到他1997年去世,这17年的时间是汪曾祺创作的黄金期,也是他最快乐的一段时期。”

  陆建华语重心长地说,今天的写作者要从汪曾祺身上学习的是找准自己的“位置”,并且要学会“坚守”,宁可不写也不要跟风应景。

  70万字《梦故乡》

  珍藏汪老故乡情

  活动现场,陆建华还将最近出版的新书《梦故乡》和大家分享,此书总70万字,厚厚实实的一卷本,分小说、散文、文论、诗联和书信五个部分,不仅完全囊括了新时期以来汪曾祺已公开发表的所有以故乡高邮为背景的作品《受戒》《大淖记事》《异秉》《岁寒三友》等,散文《我的家乡》《故乡的食物》《故乡的野菜》等悉数收录书中,还独家收录多篇汪曾祺生前未公开发表过的作品及汪曾祺各个时期的生活照、手稿、书信和画作真迹。

  全书穿插使用十余种特色纸,主体内容的5大部分用5种不同的特色纸印刷,层次鲜明,过目难忘;封面为深色的软布上印有汪曾祺生前手书的“梦故乡”三字,干净、爽目、大气,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未翻《梦故乡》已觉书香袭人,及至展开诵读,便仿佛与汪老对坐晤谈,情不自禁地进入对故乡的无限思念之中。

  【现场镜头】

  汪迷慕名而来 师生朗读经典

  昨天下午的活动中,不少喜欢汪曾祺的读者都是慕名而来。今年24岁的蔡欣,是常州工学院的应届毕业生,中文专业出身的她,最喜欢的作家就有汪曾祺。“大一时读了汪曾祺的《受戒》,被书中朦朦胧胧的情感深深吸引,从此就喜欢上汪曾祺的作品。”

  蔡欣告诉记者,她的毕业论文就是以汪曾祺和沈从文两位大作家为研究对象,这次活动,也有助于她更进一步了解汪曾祺和其作品。

  值得一提的是,昨天现场还来了一群扬州公道中学的师生,他们现场深情朗读了汪曾祺的《受戒》《草巷口》《鉴赏家》等作品节选,声情并茂,现场氛围浓厚。

  董雲蓉是一名高二学生,她此次朗读的作品是《草巷口》,“文字非常贴近生活,虽然我没有这样的经历,但我把这篇文章读给我的外婆听,她说,非常熟悉。”

  “公道镇离高邮不远,汪老作品中关于故乡的风土人情,让我们感觉很贴切。”公道中学范老师表示,希望通过汪老的文字,“夏天的朗读者”这样一个平台,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生活,了解生活,爱上阅读。

  记者 车林/文 张卓君/图

  【一起朗读】

  《端午的鸭蛋》(节选)

  ■汪曾祺

  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文不长,录如下:

  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标签:汪曾祺;陆建华;汪迷;高邮;细解;鸭蛋;作品;文学;故乡;朗读
责编:贾晓君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