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走访江淮生态大走廊邵伯湖沿线 沿湖村打造渔文化乐园
2017-05-15 09:28: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渔文化博览园

  

  渔家民宿

  中国江苏网5月15日讯 为了推进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扬州将实施八大重点工程。其中,良好湖泊保护工程就在其一。记者了解到,邵伯湖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提出,2020年之前,所有渔民“退渔还湖”。目前,我市渔民如何转型?他们的生活究竟怎样?

  昨天,记者跟随我市环保部门,一起探访江淮生态大走廊邵伯湖沿线。

  退渔还湖

  沿湖村236户渔民上岸

  邵伯湖畔的扬州渔文化博览园内,光线明亮,传统而古老的渔具一一摆放。刚一进门,一艘木船映入眼帘,“渔夫”站立船中央,鱼篓、旋网、竹簖、土枪等渔具清晰陈列,还原出渔民捕鱼的场景。“这些渔具是祖辈们留下的,在这里还原陈列,为了给后辈们一个纪念。”沿湖村工作人员介绍。

  污染在水中,根子在岸上。扬州目前全域推行渔民上岸,退养还湖,让河湖休养生息。方巷镇沿湖村是邗江区唯一一个渔业行政村,也是邵伯湖沿岸风景最优美的区域。为了保护水生态,当地政府动员236户渔民集中上岸,安置在新渔小区别墅群。

  “淮河水进入扬州后,与面积780平方公里的高邮湖及其北端的宝应湖、南端的邵伯湖交汇。”市环保局局长金春林介绍,扬州市今年初制定实施了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五年行动计划,将投资近300亿元,实施八大重点工程共66个项目,主要对3个湖泊沿岸3公里范围内实施“三退三还”:退耕、退渔、退养,还林、还湖、还湿地。今后5年,每年还湖面积不少于3万亩。

  以渔创业

  民宿渔家菜成主打招牌

  “小时候,这里都是水塘,房子很少,没有路,到处能看到的都是水和土,脚下是砖头砌成的池塘。”屠苏在大学学习的是旅游管理专业,退渔还湖后,村里渔民的房屋改造成了民宿,她成了沿湖村的“民宿小管家”,在她看来,沿湖村就是一个渔文化乐园。

  宽敞明亮的房子,设计简单清爽,看起来颇有“文艺范”。“这是渔民改造的民宿,专门请了设计师来设计。”屠苏介绍,村里这些特色民宿,成为一道道靓丽风景线。退渔还湖后,渔民们发展餐饮,为民宿带来一定客源。“我们和民宿网站合作,也通过朋友圈分享房屋信息。目前,周边自驾游来住宿的客人非常多,上海、北京、青海的客人都来过!”

  “退渔还湖,渔民上岸,转型发展既要扶上马,还要送一程。”方巷镇副镇长崔卉介绍,村里不仅成立了生态旅游发展公司,创办特色渔家民宿和餐饮,渔民休渔季节也能挣大钱。“他们还学会了网络营销,去年10月份,一户渔家民宿客栈接到了26万元的湖鲜订单。”

  通讯员 钮立文 姚耕俊 姚建

  记者 薛舒文 文/图

  湖中养殖没了出路

  “渔二代”转型做渔家乐

  大胆转型做渔家乐

  创业第一年营业额30万

  63岁的老渔民马长好,操着一口山东口音,世代做渔民,后来在沿湖村定居下来。“我从小就在船上长大,熟悉水性,家里就在湖里养殖生活,邵伯湖里有200亩湖塘,我这辈子都没有脱过渔。”

  1992年,村里动员群众搞养殖,老马“上了岸”,起初种田,因为不在行,年年亏本。老马就在沿湖村包下了12亩的池塘。养一些青虾,效益还不错,天气好、水稳定的状态下,一年能赚个十万八万。2001年,老马又“杀”回邵伯湖,搞螃蟹养殖。螃蟹的最佳养殖水深在1.5米,邵伯湖水位最高能达7米,水位年年都在涨,螃蟹死亡率非常高,湖里养殖也没有了出路。

  “我小时候就在渔船上长大,后来跟着父亲上岸。”老马的儿子马明斌向记者介绍,随着全市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退渔还湖政策的推进,他家第一批响应“号召”。2015年,小马用家里承包的12亩池塘,做起了渔家乐,彻底转型。

  “我完全上岸,我爸应该算是‘末代渔民’了。”小马笑着说道。

  几座乡村房屋,周围青山碧水,眼前池塘环绕。小马所经营的“小马哥沿湖渔家乐”,风景非常不错,他在池塘里养殖了青虾、螃蟹和龙虾,还购买了鱼放入池塘内,供客人们垂钓。“家里的房子,门口现成的池塘,我母亲和妻子给客人烧菜,都是正宗的渔家味道。”

  小马介绍,他早年离船上岸,找过工作,但都没干太长时间,望着湖里的产量越来越低,他决定回来创业,做起渔家乐。“刚开始也很忐忑,不知道能做成什么样。”小马回忆,渔家乐做餐饮和垂钓,因为原生态又环保,外来的游客非常喜欢。小马算了笔账,家里人既是老板又是员工,场地也是自家的,去年是创业第一年,营业额破了30万。

  比起父辈的来回“折腾”,尝到转型甜头的小马,深深意识到做渔家乐非常“有前途”。马明斌指着自家不远处的一处房屋向记者介绍,“我准备将这间房进行改造,一楼还是做餐饮,二楼改装做民宿,接纳更多外来客人。”

标签:沿湖村;邵伯湖;渔文化;渔民;生态;民宿;渔家;退渔;江淮;走廊
责编:贾晓君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